日,“深圳记忆”项目组来到深圳南山向南村,开始一场数百年记忆探寻。

向南村,位于南山街道东北部,始建于明朝。据向南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郑进来介绍,传说向南村的建村有个说法,“相传墩头村有个姓郑的教书先生,为庵前(今西丽光前)人。先生每每散步至今向南村地界时,总有阵阵凉爽南风,吹却一身疲惫,顿感心旷神怡,觉得这里适宜居住生息。他便在此建房安家,后居住人数逐渐增加,初成规模,便建房立村。先生所建房子坐北向南,之后人丁兴旺,所建的房子也都是坐北向南,面向大南山,村子因此得名‘向南村’。”

郑进来表示,向南村居民主要姓郑。根据《郑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谱》记载,约明朝初期,郑氏仁祖房十世祖郑南端在大小铲岛附购置有蚝埠一个,后其子孙分居于向南、庵前、巷头等地。向南村的开村之祖郑宣,便是郑南端的孙子。目前发现的最早记录向南村名的文献是正统九年(1444)莞城人陈琏写给嗣孙郑胜安的郑氏世系序。

除了耕作之外,还有养蚝的传统,据介绍,向南村的蚝田在现在深圳湾口岸联检站附。晒好的蚝豉,一捆捆交给水产公司收购。郑伯们回忆起这段往事,无不自豪,“耕作非常辛苦,背朝天脚踩泥,但大家都很勤恳。当时我们收入算比较好的,每个月能有30多元。”

向南历代人物辈出,历来重视教育,文脉相承,嘉庆《新安县志》载有:康熙年间的郑恩、郑彭溪,嘉庆年间的郑霈霖均为例贡生,康熙年间的武举人郑光宪等。建于清朝年间的义方书室匾额目前存放在向南村侯王古庙内,原址位于向南村村口;逢源书室设于向南村八卦楼内。八卦楼建于1923年,建筑形式为中西合璧式碉楼,四面居中壁龛式铳斗,铳斗上灰塑人物故事、八卦图案、闹钟等浮雕,极具有艺术

约在清朝雍正年间,村民各家各户集资从桂庙村请来“侯王”,建造了侯王庙。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3月,“向南侯王诞祭典”入选南山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建荣和郑笋容列为祭典传承人。2009年1月,向南侯王诞祭典被列入第二批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南山醒狮舞亦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与向南村相关的古建筑,还有大板桥,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向南村遗址位于沙堤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分陶片、石器和骨角器三大类,是深圳地区出土文物较丰富的遗址之一,也是珠三角地区较重要的商时期遗址之一。(记者 聂灿 通讯员 肖更浩 黄文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