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的地貌,东西长南北短,南北峰峦对峙,中间狭长的资江河谷是安化人主要的生活场所。由于资江上游柘溪水库的存在,安化可简单地分为山区和库区。傍山人家依时而食,临水人家善烹小鲜,在历史上,无论是跑毛板船的排佬帮,万里茶路上的马帮,还是北方的晋商,他们的味蕾无论之前惯的是怎样的口味,只要他们在安化落脚,就都爱上了这山之味了。

安化的饮食多与马帮、排佬有关

在安化找美食,要去僻静处。比如距离县城20公里远的锡潭村,位于资江的下游,地势稍坦,麻溪穿境而过,上卧一座安化境内最长的风雨桥——永锡桥。永锡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方便商贾、马帮过河用的。久而久之,过桥的人多了,古道两边有了方便路人落脚的茶肆快餐,过路的人,或者水里走毛板船的放排佬,落个脚,歇一歇,喝口茶水,吃点零食,又很快地上路了。

锡潭村就是这样一处热闹的小码头。只是时过境迁,当年的马帮、排佬都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处古桥边的小吃店还在,经营了两代人了,现在是媳妇掌店,炸油粑粑远闻名。

安化境内的油粑粑与长沙的葱油粑粑不同。安化油粑粑不放葱,形状是马蹄形的,而且外焦里嫩,外面咬起来薄脆,里面却是软糯可口的黏稠状米糊,像凝结的猪板油,一扯还能拉丝,非常好吃。

位于安化县城的擂茶店老板们纷纷来这里取经,并稍加改造,在城里作为擂茶的点心卖给顾客吃,我就是从他们口中找到这个僻静地方的。四处望去,就两个房子,面前是不甚宽阔的公路,几个“嗲嗲”坐在店门口摇着蒲扇聊天,告诉我门前古道与永锡桥的故事。

安化的饮食,多与马帮、排佬这些流动的商业贸易有关。如马帮肉,就是给即将远走他乡、运送黑茶的马帮饯行而逐渐流行起来的菜肴,口感类似红烧肉,但是要放在黑茶茶汤里浸,就有了一股茶香。这道菜也入选了代表梅山文化的梅王宴中,成为地方名菜。

对于当年走南闯北的安化人,一碗家乡菜就可以慰藉他们的心。他们行走江湖,出入大漠,不免随身携带一些家乡的土特产,例如腊鱼腊肉,山里的干菜如蕨菜、笋干,用各种蔬菜如辣椒、芥菜等腌制的盐菜子。即使席地而坐或码头歇息,都能用自己带的干菜炮制出美味。

老家在安化小淹镇的陶澍,就喜欢吃山里长的蕨菜干,几乎到了“每饭必具”的地步。一个官至两江总督的封疆大吏,无论走到哪里,忘不掉的还是家乡春天山坡上发轫的野菜。重拾山之味,是安化人与故乡最温暖的链接,也是永不落幕的流动盛宴。

最爱山里的腊肉和河边的鱼干

私以为最能够代表安化山中物产的是腊肉跟鱼。出差安化的十来天,大多是在山里跑,在政府的食堂吃过便饭,在农家小院吃过简餐。要说过“嘴”不忘的,还是六步溪的山里腊肉与柘溪水库大码头边的烘鱼干。

六步溪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原始次森林,山高路远林子密,里面熏出的腊肉也不同凡响。熟稔安化饮食文化的梅山十八碗非遗传承人廖晓斌说,安化腊肉好吃,一是土猪肉,二是制作工艺。土猪杀了还要腌7天晾7天,上梁熏制最少经过49天,3个月以上就可以生腊肉菌,腊肉就成了。熏腊肉一定要挂在火坑上,用山茶树枝熏出来,不能离火。熏制的环境不是封闭的,而是通气的,呛上去就散开了。有些山里人家的坑上腊肉可以熏一年,用刀切开,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肉脂丰满,呈透明状,瘦肉如花纹嵌入油脂中,放入嘴中,油而不腻,瘦肉又有嚼头,简直美味极了。

在偏远的六步溪,我就吃到了这种腊肉,连吃带买,带回长沙两条上好的后腿肉,也要让家里人尝尝这妙不可言的美味。

六步溪的红薯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红薯粉丝是农家自制的,一点化学添加剂都不放,非常Q弹。村民用红薯粉打汤,放入肉末葱花,十分简单的料理,我吸溜得满头大汗,走时又买了两袋。

同行的安化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谭云鹤说,安化的山里乡民,一年农忙之后,手里也不会闲着,家里的米酒、蜜饯等吃食都是自己炮制。根据山时变化,不同的物产出来后,勤劳的安化人就会及时处理,按照祖辈相传的手艺,做成美味口食。

红薯粉在秋冬红薯下地时做,多余的还可以做成红薯干,又甜又有嚼头(我在安化县城擂茶店品尝过,像蜜饯,口感竟跟北方的羊角蜜似的,又甜又粘牙)。春天可以挖小笋,曝笋干,夏天可以做紫苏木瓜干、神仙豆腐,冬季就熏腊肉、腊鱼。依山而食,四季轮转,口食也在转变。

鱼就更鲜了。从六步溪出来后,去柘溪水库大坝休息等船,听到码头上卖鱼的大婶吆喝,就跑去看。从一排码放整齐的鱼干中,随手拿起一个尝尝,“好香!”我叹道。卖鱼的大婶接话说:“好吃吧,我自己新鲜做的咧。”

然后大婶如数家珍般从干鱼堆中拿起一些给我科普:“这是扭楞子,河里的,全部是肉。这是麻楞子。这是旁比思,苦的,有些喝酒的还就喜欢吃”。

“你要不要喽?你外地人肯定没吃过这个咧,你尝尝。”大婶拿起一个鱼干放在辣油中转了一下递给我,“我不要你钱。”

我说好吃,大婶就问“知道是什么?”

我摇头,大婶笑着说:“是鲈鱼的下巴壳咧!”然后笑盈盈地问:“称几斤?”

没待我反应过来,就打包好了半斤鱼尾巴、半斤刁子鱼干,递过话来:“这两样东西,我发邮递最好,回去给你堂客尝尝。”

像是极熟悉的客,我也就坦然买下了。回来细尝,真的香、脆,特别是鱼尾巴,炸过,再烘干,回来用空气炸锅再炸,一样的脆,口齿留香。跑了这么多地方,不知道鱼最好吃的部分竟然是它的骨头!

擂茶、梅王宴、黄精宴,外地人最爱的“顶流”

安化饮食的极细微处,一个外地人恐怕要待久一点才能摸到皮毛。作为湖南第三大县,山地溪河环抱的安化,饮食文化之丰富,让人想一来再来探个究竟。

廖晓斌说,安化区划可分为前四乡后五都,大概以小淹羊角塘为界限,再过去就是梅城,就是前乡。口音上有区别,饮食惯也有不同。前乡人好酸喜辣,喜欢吃坛子菜。后五都的地势更加复杂,山间的物产更为富足,口味也更多变。

一个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来到安化,应该去吃哪些菜呢?经过我十来天的奔走了解以及切身体验,我认为,不妨尝尝安化的擂茶、药膳和梅王宴,大概就会对安化的风土物产有了初步了解。其他的,就可以按图索骥,直到找到自己偏爱的那一口风味。

来安化,擂茶不得不喝。安化县城有两家擂茶店,就在闹市区,隔街对望,像打擂台。两家店从装修到理念都相左,一个是走“古装”路线,一个是“小清新”。不过他们暗地里都做了一件事,就是四处调查安化境内的小吃零食,并把它们汇聚到一起,成为茶点。

安化擂茶与益阳其他地方的擂茶略有不同。安化擂茶是将茶叶、糙米、花生分开研碎之后,放在一起煮开喝的。喝的时候要放炒米,然后佐以四时小点,都是地方乡镇的特产。有乐安红籽花生、口香干、谭记发饼等等,可以说是了解安化饮食文化的一扇窗口。

安化擂茶其实是茶叶的一个文化外溢。安化盛产黑茶,茶叶在安化饮食中举足轻重,乡民待客的热情都在一碗姜盐茶中。除了日常饮用,吃饭做菜也用茶叶或茶汤,这样可以让菜肴充满茶香味,口味层次更加丰厚。

如果说,擂茶还只能算是小吃,那代表着安化待客之道的“硬菜”梅王宴,就是食在安化的精髓了。

梅王宴脱胎于悠久的梅山文化,相传是以前山中梅王的迎宾宴。梅王宴席中的马帮肉、排帮鱼、苗峒鸭、瑶家锅、五郎鸡、梅山三宝等菜肴,后面都有一段跟梅山有关的故事。

例如梅山三宝,就是梅王三件武器化身,蕨菜像梅王的刀,笋子像剑,鸡毛菌像盾,故取名为梅王三宝。而五郎鸡,则是为了敬奉梅山翻坛祖师张五郎。

如果是来安化以茶会友,不妨尝尝安化的药膳,以黄精宴为代表。安化有“湘中药库”美誉,乡民对药材的药十分了解,日常饮食也加药材。如果你在安化爬山爬累了,可以尝尝五加皮炖猪脚,会让你腿脚生风。黄精炖鸡必然要尝一尝,黄精是道家推崇的仙草,久吃可以延年益寿。

在历史上,无论是跑毛板船的排佬帮,万里茶路上的马帮,还是北方的晋商,他们在安化耳濡目染,得山民的脾,都爱上这山之味了。如果你在安化待得久,自然就懂得,靠着一座大山,生活是多么有滋有味。(记者:钱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