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期货日报,详细报告请点击下载(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者状况调查报告.pdf)

11月16日,中期协发布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者状况调查报告(2021年度)。调查报告包括个人交易者和机构交易者两部分,分别从个人交易者和机构交易者的基本情况、期货交易资产配置、期货交易行为、期货市场的认识和交易者服务五个方面对期货交易者“精准画像”。

据悉,本次调查通过会员机构向已开户的个人交易者、机构交易者(含产业交易者、金融机构交易者)发放问卷,共收到回复6034份,其中个人交易者5351份,机构交易者683份。调查旨在通过收集来自期货交易者详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为“精准监管、精准保护、精准服务”提供决策基础,为促进期货行业管理和发展提供参考。


(资料图)

期货日报记者梳理调查报告要点如下:

1.受调查的个人交易者中,男性交易者占比超过四分之三;近八成交易者接受过高等教育;近八成交易者税后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受调查的机构交易者中,近七成为产业企业;超八成为民营企业。

2.近五成个人交易者每日至少完成一次来回交易,更倾向于短线交易;近七成的机构交易者操作频率高于1天,更倾向于中线或波段交易。

3.受调查的个人交易者和机构交易者均更青睐于交易农产品期货、能源和化工期货、金属期货等商品期货品种,金融期货被选择的占比较小。此外,近九成的机构交易者关注期货新品种上市。

4.超七成个人交易者和超八成机构交易者完全接受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理念,个人交易者和机构交易者均对近年发生的风险事件的关注度更高。

5.超六成的个人交易者表示具备一定的专业交易技能;同时超六成的个人交易者能够较好识别非法期货交易陷阱;仅有不足两成的个人交易者经历过交易纠纷。

6.超五成机构交易者是为了套期保值,近六成实现预期目的;近三成机构交易者套期保值金额占比在50%—70%,交易方案主要依靠公司投资或业务部门制定,由期货公司或外聘期货业务咨询机构制定的占比仅为3.4%。

7.个人交易者希望期货公司能够在加强信息推送和交易者教育培训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机构交易者希望期货公司能够在加强信息推送、交易软件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

个人、机构交易者均更倾向于交易商品期货

报告显示,从期货交易品种来看,受调查个人交易者在选择期货产品类型时更青睐的是市场流动性好、了解程度比较高的品种,选择的比例分别为79.7%、60.0%。同时,交易手续费低、保证金比例小、期现货结合较好也是重要参考因素,选择的比例分别为 44.3%、41.3%、31.1%。另有11.4%的个人交易者选择有相应期权的品种,4.4%的个人交易者选择新上市的品种。

从参与的期货行业领域来看,受调查个人交易者最青睐的前三类期货品种为:农产品期货、能源和化工期货、金属期货,选择的比例分别为73.3%、67.7%、59.5%,均为商品期货。金融期货被选择的占比较小,其中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的选择比例分别是10.5%和18.0%。

从机构交易者交易的期货产品种类来看,排名前三的是有色金属期货、能源化工期货、农产品期货,分别占比53.6%、52.0%、50.1%,商品期货整体占比更高。金融期货被选择的占比较小,其中股指期货占比26.6%、国债期货占比17.4%、外汇期货占比4.1%。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机构交易者对新品种上市的关注度较高。89.2%的机构交易者表示关注新品种上市,其中,36.7%的机构交易者“非常关注”,希望第一时间了解并参与交易,对所有新品种都感兴趣;41.7%的机构交易者比较关注期货交易新品种,选择观望一段时间后再参与,只交易跟自己从事的行业相关的品种;10.8%的机构交易者比较关注,观望一段时间之后再参与,只交易活跃品种;另有10.8%的机构交易者表示不太关注。

近八成个人交易者依靠技术分析进行交易决策,超八成交易者设置了止损点

从交易决策方式来看,77.6%的个人交易者交易方式依据技术分析、59.1%依据宏观基本面分析、44.0%依据行业分析、37.6%依据估值分析,另有12.7%的个人交易者则选择他人推荐

从量化交易平台使用情况来看,43.8%的个人交易者使用量化交易平台或技术进行期货和衍生品的交易决策,其中16.1%选择经常使用,27.7%选择偶尔使用。56.2%的个人交易者很少使用量化交易平台或技术。

从交易操作频率及交易来看,近五成个人交易者每日至少完成一次来回交易,更倾向于短线交易。有52.7%的交易者选择“短线交易(日内或不超过1周)”,38.4%的交易者选择“中线或波段交易(1周到1月)”,8.9%的交易者选择“长线交易(1月以上)”。

从止损设置情况来看,有82.0%的受调查个人交易者在交易过程中设置了止损点,还有18.0%的个人交易者表示未设置止损点。

超半数机构交易者目的为套期保值

报告显示,从机构交易者参与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目的来看,53.9%的机构交易者选择套期保值,22.3%的机构交易者选择投机,19.0%的机构交易者选择套利,另有4.8%的交易者选择“没有明确目的”。同时,58.4%的机构交易者认为“大多数的交易实现了预期目的”,33.4%的交易者认为“近半数交易实现了预期目的”。

从机构交易者出于套期保值需求而参与的期货和衍生品交易金额占总期货和衍生品交易金额的比例来看,近三成在50%—70%,比例分布整体较为均衡。

从机构交易者关于期货和衍生品的交易方案制定方式来看,排名前三的交易方案制定方法是:由公司投资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由公司内部业务部门制定、由公司领导直接进行决策,分别占比 39.3%、26.9%、16.8%。其余的方式中,由董事会审定方案、股东决策、经营层执行占比9.8%,由期货公司或外聘期货业务咨询机构制定占比3.4%,另有选择“其他方式制定”的机构交易者占比3.8%。

从机构交易者使用期货和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时想要对冲的风险领域来看,有75.5%的机构交易者想要对冲商品现货价格风险,其中对冲金属价格风险占比 24.2%,对冲农产品价格风险占比22.7%,对冲化工产品价格风险占比14.1%。此外,对冲股票(包括股指)和债券价格风险占比24.5%。

多数交易者认可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个人、机构交易者对近年发生的风险事件的关注度高

从期货市场的优势来看,报告显示,近六成交易者认为,相较于其他交易方式,期货交易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多空双向交易机制。其中,58.2%的个人交易者认为相较于其他交易方式,期货交易的优势在于“期货为多空双向交易机制,能为收益提供更多动能”;22.0%的个人交易者认为期货交易的优势在于“实行保证金交易、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12.2%的个人交易者认为期货交易的优势在于“期货与大宗商品的相关性较大,可以实现套期保值”;另有 7.6%的个人交易者认为期货交易的优势在于“期货交易具有在市场波动大的时期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

从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来看,其中,超五成的个人交易者和近七成的机构交易者认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最能体现在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其中,67.2%的机构交易者认为“期货对于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10.9%的机构交易者认为“期货价格在相关行业景气程度上具有预测能力”;8.9%的机构交易者认为“期货价格可以预测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运行周期走势”,8.2%的机构交易者认为“期货对于利率和股票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另有4.8%的机构交易者认为“期货价格不具有上述预测能力”。

从交易者对青山伦镍事件、国储铜事件、巴林银行事件、中行原油宝事件、中航油事件和“3.27”国债事件这六件金融衍生品典型风险案例的了解情况来看,受调查个人交易者和机构交易者最为了解的金融衍生品风险案例前四分别为中行原油宝事件、青山伦镍事件、中航油事件、“3.27”国债事件,均超过了50%。

市场交易者保护与教育成效显现,视频类、图文类交易者教育产品形式最受欢迎

报告还显示,我国期货市场交易者保护与教育成效显现。其中,超六成个人交易者表示具备一定的专业交易技能。从学习期货知识、了解期货信息渠道来看,个人交易者更倾向于依靠期货公司推荐信息、主流财经媒体和交易所公告,占比分别为 61.6%、57.0%、50.6%。从投教形式看,视频类、图文类交易者教育产品形式最受欢迎。

从交易谨慎性来看,在开户时,90.4%的个人交易者均认真阅读并理解了合同上《期货交易风险揭示书》的内容,整体来看风险意识较强。对于期货公司提供的合同条款,93.5%的个人交易者均表示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但与此同时,报告也显示交易平台修改密码或密码保护的提醒频率较低,其中,51.4%的个人交易者表示其所使用的交易软件或交易平台会偶尔(周期3个月到半年)给予密码修改或密码保护的提醒,23.0%的个人交易者表示其所使用的交易软件或交易平台几乎没有给予密码修改或密码保护的提醒,仅有 25.6%的个人交易者表示其所使用的交易软件或交易平台会较为频繁(周期1个月)地给予密码修改或密码保护的提醒,相关平台及期货公司应予以重视。同时,报告也显示,仅有 13.2%的个人交易者表示自己会较为频繁(周期 1 个月)地修改其交易密码和资金密码,有较强的交易安全意识,个人交易者的交易安全意识也有待提升。

从机构交易者的情况来看,报告显示,机构交易者更倾向于从期货类教材或交易书籍、期货交易所官方网站、主流财经媒体中学习期货知识,占比分别为 69.1%、67.9%、66.2%。同时,有近九成交易者体验过交易者教育并认为有帮助,超七成的交易者认为视频类交易者教育产品更有效。

从对期货公司服务改进建议来看,个人交易者更希望期货公司能够在加强信息推送和交易者教育培训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分别占比28.0%、22.9%。机构交易者更希望期货公司能够在加强信息推送、交易软件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分别占比 37.3%、23.6%。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第三方作者所有,相关授权事宜请联系原作者。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金十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