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将是美联储本轮加息一周年的日子,自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以来,市场跟鲍威尔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开始了,结果市场被反复“吊打”,以至于很多人都深刻认识到一句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别跟美联储作对。”
如今,投资者似乎更愿意关注并交易鲍威尔及其他美联储官员的讲话,但是事实上,投资者也不宜过于“迷信美联储”,否则恐怕更容易遭到“暴击”,不信就一起来看看吧。
加息一年来,市场和经济表现如何?
在美联储开启加息并将利率提高425个基点后,整个市场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年。
投资者抛售一切,全球股市市值蒸发数万亿美元。
非美货币普遍下跌。
大宗商品表现一言难尽,黄金未能充当抗通胀的工具,有“全球经济领头羊”之称的铜价闪现出衰退信号,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则涨至多年新高,加剧了央行一直想抑制的通胀。
加密货币经历了“断崖式”下跌。
就连向来被视为最安全资产的美债,也经历了50年来最可怕的下跌。
好消息是,在去年美联储以1980年代以来最激进的速度加息之后,目前加息幅度已经从此前的75个基点逐步回落到25个基点。
但坏消息是,截至今年2月,美联储累计已经加息450个基点,但是对于抑制通胀问题并没有奏效。2月份一系列强劲数据的“炮轰”,可能意味着美联储抗通胀的努力失败了。
尽管CPI年率已经降至5.5%,远低于去年9%的峰值,但是仍远高于美联储的目标,甚至还显现出粘性。
就业市场也显示出惊人的弹性,以至于连美国前劳工部部长Robert Reich都失望地表示:“美联储已死。”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美联储,因为造成通胀的部分原因是地缘冲突、疫情以及大宗商品和零部件的供应问题。
不过,就算只看美国国内的情况,美联储加息其实也无助于减缓物价上涨,甚至可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很简单,假如你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你会在美联储加息导致经济衰退之前主动给商品降价,并忍受利润减少吗?很显然,任何一个正常的老板,都不会这么做,相反,他们会尽可能地将价格长时间维持在高位。
只有当高利率开始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以至于他们买不起高价商品时,企业才会被迫降价。换句话说,仅靠美联储加息来抑制通胀,恐怕不太行得通。
没有硝烟的战争频频上演
当然了,不管加息能否抑制通胀,只要美联储还在加息,市场“流血”就不会停止。
投资界有一句名言:“别和美联储作对。”
但是事实证明,在过去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交易员和投资者都忽略了这句话,以至于在跟美联储的对抗中频频落败。
这一现象在美联储刚刚开启加息时表现得十分明显,当时通胀持续飙升,而美联储转向几十年来最为鹰派的政策立场令投资者感到意外,从而引发市场崩盘,投资者的损失也主要出现在美联储加息周期最初的几个月里,具体来说是去年5月中旬以前。
即使到去年5月中旬,投资者开始接受美联储将加息到5%左右的预期,但是投资者仍不相信美联储会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强硬。
当时他们就开始押注,美联储最终将被迫放弃其“将利率长期维持在高位”的承诺,并将于今年开始降息,并据此进行交易。因此,去年5月中旬,标普500指数开始出现反弹。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今年年初,市场再次上演这一场景:尽管鲍威尔和其他美联储官员都在反复强调更高的终端利率及其将利率维持在高位的必要性,但是投资者仍认为美联储是在虚张声势,他们开始迫不及待地押注美联储将于今年下半年宣布降息。
结果我们都清楚,2月份的数据直接将这些过分乐观的投资者“打爆头”。
严重的沟通问题?
有分析师认为,市场之所以不停地反对美联储,可能是因为美联储存在信誉或者沟通问题,或者二者皆有。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都不听鲍威尔说了什么,而是只听他们自己想听的,所以才会经常出现鲍威尔放鹰,市场还是上涨了;或者鲍威尔放鸽,市场却下跌的情况。
例如在去年11月30日、今年2月1日和2月7日,鲍威尔三次讲话放鸽,按道理来说,这对股市来说应该说是个大利好,然而在其发表鸽派讲话之后,市场反而下跌了。
以2月7日的讲话为例,当时鲍威尔声称:
“我们认为我们将需要进一步加息。劳动力市场异常强劲。如果就业形势仍然很热,很可能我们必须做更多的事情......上周五的非农就业报告强于预期,表明(抗通胀)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时他还表示:
“反通胀的进程已经开始,美联储预计目前的加息将是适当的,但仍未达到足够限制性的水平。”
对于这一讲话,SPI资管公司分析师Stephen Innes分析称,鲍威尔并没有不遗余力地用鹰派言论来打压市场。鲍威尔的讲话更证实了一点,即随着紧缩政策进入周期后期的调整阶段,美联储对更广泛的经纪数据和政策结果持开放态度。也就是说,当且仅当数据让他们有绝对信心,相信抗击通胀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胜利,更积极的增长前景不会带来通胀再次加速的风险时,他们才会降息。
不过,Innes表示:
“无论市场如何乐观,要知道的一点是,在美元走强、利率上升,金融环境收紧的环境中,任何软着陆都不可能没有痛苦。”
由此可见,鲍威尔鹰中有鸽的讲话并未能提振市场情绪,市场听到的是美联储将持续收紧,经济软着陆将难以避免,因此开始抛售股票。
鲍威尔无知?!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关注并交易鲍威尔及其他美联储官员的讲话,就能确保万无一失呢?
事情恐怕也没有这么简单。
分析公司Spectra Markets的总裁布伦特·唐纳利(Brent Donnelly)认为:
“对于经济前景,鲍威尔知道的并不比你多,因此我一直在强调,市场应该交易的是经济数据,而非鲍威尔讲话。”
唐纳利此话不无道理。
过去2年,鲍威尔多次被市场“打脸”,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通胀暂时论”。
早在2021年2月,鲍威尔就表示,一次性的物价上涨不一定会推升通胀,结果呢?
2021年5月,CPI年率就从2月份的1.7%飙升至5%,彼时鲍威尔仍坚持称:“高通胀只是暂时的。”
当年8月,CPI年率升至5.3%,鲍威尔又信誓旦旦表示:“通胀压力明年上半年就会缓解。”
当年11月,CPI年率涨至6.8%,鲍威尔继续嘴硬:“通胀远高于目标,但是我们在利率、通胀和强劲经济方面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到2022年2月,CPI年率坐上火箭,涨至7.9%,鲍威尔终于松口:“预计今年通胀将走高,但低于去年的通胀。”
在此后的一年里,美联储终于开始加息以抑制通胀,但是仍遭到市场的抨击,因为太晚开启加息周期,通胀越来越顽固。
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以鲍威尔为首的美联储官员,知道的并不比市场其他人多。
今年2月初,美联储将加息幅度从上一次的50个基点降至25个基点后,非农、CPI数据又大超预期,再次打了此前表明反通胀进程已经开启的鲍威尔的脸。
另外,有着“美联储传声筒”之称的Nick Timiraos在美联储2月份加息之前曾表示,美联储官员跟普通投资者一样,对于加息的滞后性并不确定。
一些美联储官员称,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更快,因为美联储比过去更明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政策意图。30年前的美联储并不会提前向公众传达其是否将在会议上做出任何利率调整。美联储理事沃勒认为:
“当时的市场必须花时间弄清楚美联储正在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政策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影响经济;相比之下,今天的美联储为其未来的行动提供了指导,这缩短了滞后时间。我认为,下个季度货币政策的很多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但也有人认为,这忽略了延长滞后的重要变化。即使美联储官员缩短了改变利率和影响金融状况之间的时间,他们也没有缩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活动的时间。
总之,目前包括美联储在内,没人能说清楚加息对经济的影响会滞后多久,这其实也是“鲍威尔(或美联储)无知”的一个重要体现。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别跟美联储作对”或许是一则投资箴言,但是“别太迷信美联储”恐怕也同样重要。
往期精选请戳⬇️
热榜丨历史上的三月,美指再露凶光黄金多头恐被扫出场?
热榜丨3月警惕四大风险引爆市场
热榜丨俄罗斯对波兰断供,却暴露出致命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