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徐九经又名徐九思,江西贵溪人,作为一个立志于科考的读书人,他自小勤学苦读,但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于他。自嘉靖四年考中举人之后,屡次考进士不中。嘉靖十八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徐九经通过部选被授予句容知县,从此他在句容一呆就是九年。

徐九经很善于治理地方,凡事都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不摊派、不加征、不滥用民力,短短两年时间,徐九经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为百姓口中的好知县,并在南直隶传颂开来。

当了几年句容知县后,徐九经得到了当地士绅和民众的拥戴,所以也就有了“抗上”的资本,史料中说他“方于事上,几用此得罪”。


(资料图片)

徐九经的性格有点像海瑞,都是“好以抗上为名”。嘉靖八年,应天府尹想把各县库存的旧席出卖给富人,其他几个县都照办,只有徐九经不给面子,这让府尹很不痛快。

又过数月,府尹派出胥吏到句容索取常例(正常的孝敬)而不得其数,胥吏居然狗仗人势指着徐九经的鼻子一通乱骂,徐九经也没惯着他,立刻命人将他捆绑起来打了一顿板子,这使府尹十分恼怒。

不久,府尹为朝中亲贵子弟征集教读(私家教师),点名要句容县吕某,徐九经认为吕某是商人之子,以不符合朝廷礼制而拒绝起送。

徐九经几次公然抗上,最终让应天府尹怒不可遏,只待抓住徐九经的短处予以报复。上司要想给下属穿小鞋那是很容易的,不久,句容几个卑鄙无耻的诸生联名上告,举报徐九经擅自开仓放粮。

府尹捏着徐九经的把柄,将此事汇报给了巡抚,巡抚把徐九经召来严厉训斥,且三天不放其回县。句容百姓得知此事后,聚集起数千人,浩浩荡荡来到巡抚衙门为徐九经鸣不平。

数千人在街上哭诉,不但使巡抚畏于民意而屈服,也使徐九经的名声大振。后来巡抚在考核中给徐九经列了个二等上报吏部,吏部尚书熊浃大怒曰:“吾闻句容令贤不减古人,今不以举而刺耶!”

应天巡抚也是倒了血霉,本来是要整一整徐九经,不料却被吏部摘了乌纱帽,时人对此做出评价说“中丞不能胜一县令,可怪也。”其实也不怪,徐九经当时声名在外,上达于部院,下颂于民间,有了这样的资本,一个两个上司是很难扳倒他的。

然而,徐九经还是被官场同僚们视为“异类”,其嫉恶如仇的性格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些人。因此他在句容任职九年,虽然勉强升为知府,但终究还是成为官场的弃子,徐九经迫于压力选择了致仕,而他本人却活到了85岁。

徐九经留给后世三个字,即“勤、俭、忍”,他曾画了一棵菜而悬挂在堂,说:“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无此味。”这一句话,或许就是徐九经为官一生的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