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10月14日,山西省2022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活动旨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在全社会营造端牢手中“饭碗”、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节约和减损增效的良好氛围。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今年以来,俄乌冲突、旱涝灾害、疫情叠加,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出警告,世界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此情形下,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举办粮食安全宣传周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保障粮食供给,严守耕地红线是核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山西省耕地保护经历了从单纯数量保护到数质并举再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转变,但各地还存在一些非农建设乱占耕地,还有农村土地撂荒等问题。为此,我们要始终保持严守耕地红线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全面推动建立“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紧紧围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统筹利用撂荒地、盐碱地,推进桑干河河谷盆地盐碱地改良工程,加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沿黄滩区等地区的土地肥力保护提升,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保障粮食供给,科技兴农是关键。我国耕地资源有限,要保障粮食供给,必须科技兴农。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在历史上大多时期广种薄收。今年夏收,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亩产达到855.13公斤。试验田的丰收证明,农田要高产,必须依靠科技。我们要立足山西省情,做强山西种业,把选育推广旱作良种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利用新科技,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应用试管苗、超低温、DNA等新技术、新方式,对作物特异资源和重要无性繁殖种质资源进行复份保存,加强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及时繁殖与更新复壮。要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贯通产学研用,上中下游一体,强化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的试验推广运用,实现全省粮食的单产提高。同时,要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使得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过渡,稳步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

端牢中国饭碗,制止餐饮浪费要坚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在粮食消费环节狠抓节粮减损。端牢中国饭碗,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求,纷纷发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倡议书,提倡“光盘行动”。我国“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餐饮浪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在全力提高粮食的生产、加工水平的同时,要将祖辈勤俭创业的传统美德传承弘扬,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加强节粮减损宣传和立法,把餐饮节约作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勤俭节约教育,大力推进“光盘行动”进单位食堂、进校园等行动,营造“光盘行动”良好氛围,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直接关系经济基本盘。当下,寒露已过,正是山西省秋收、秋种、秋管的大忙时节。我们一方面要抓好秋收、秋种、秋管工作,为明春农业生产和夏粮丰收打下一个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围绕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提升全民粮食安全意识、节粮减损意识,推动爱粮节粮、节粮减损、健康消费成为社会新风尚,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山西力量!(杨莹 徐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