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服湿透贴在身上,摘掉安全帽,头发冒着热气在滴水,刚从一旁项目工地回到“家”的钢筋工魏安民和记者打招呼,“我先去淋浴房冲个凉,换身衣服,10分钟就来,你们在隔壁‘会客厅’稍等片刻。”此时是8日中午,户外温度接40℃。

老魏说的淋浴房、会客厅,都来自项目部为他们建造的“工友村”。

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在无锡有个方便稳定的住所,可定时做核酸,即便居“家”隔离也不用担心,甚至逢年过节能把家人接到无锡,感受第二故乡的温情……

在无锡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记者在“工友村”逛了一圈,“回”字形宿舍区,中央操场上装饰着江南风格的休闲凉亭,跟社区一样,大食堂、图书馆、小超市、理发店、健身房……生活配套齐全。

“感谢项目部给我们造了这么好的‘家’,大热天回家就能洗澡,在外干活这么多年,以往只能提桶凉水在厕所里冲一把。”老魏走出盥洗室,换上一身干净衣服,乐呵呵地介绍他的“幸福生活”:“盥洗室单人单间,24小时热水,隔壁是食堂,一天三顿供应各地美食,我是湖南人,好辣口,食堂便宜又卫生,关键是很实惠,工友们再不用吃路边摊了。”

这个“工友村”建在市重点工程凤翔路北延工地附。施工单位中铁上海局项目书记徐建兵介绍,目前投用的一期占地3000方米,有82个房间,已入住200多名工人。

如今,在无锡,从“幸福工地”为工人们搭建集中住区,到“工友村”打造一个专属于建设者们的社区,给建设者“安家”正由设计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正如市建管中心主任黄伟祥所说,15万名建筑工人用双手为无锡城市建设贡献力量,我们也将敞开怀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建设者“住有所居、住有优居”。

保障城市建设者“住有优居”

傍晚时分,工友们陆续从工地下班“回家”,在小区门口扫码,去食堂吃完饭,还能去超市里买个西瓜,到“家”先打开空调,凉快一会儿,驱散一天的疲惫,不少工友还在理发室里理个发。理发10元一次,西瓜也是项目部专程采购的,比外面超市便宜一半。工友小杨算了算,在这里住宿免费,开销也比外面便宜,一天三顿饭不到20元。“工友村”还引进了物业管理,取快递、打扫卫生、进出扫码都有专业人员服务。

记者跟随电工何显茂来到他的“小家”,干净的床铺、整齐的衣柜、温馨的环境,因为妻子在工地上做后勤保洁,项目特地为他布置了“家庭房”。“老何技能过硬,今年市重点工程技能比武获得二等奖,这样的工匠我们要为他们创造好的居住环境。”徐建兵说,项目一直注重产业工人培育,“工友村”给像老何这样的专业人才“升级”住宿,做好后勤,让他们扎根无锡“发光发热”。

暑假期间,不少“小候鸟”来项目上跟父母团聚,孩子们在“工友村”的图书馆里看书、活动室里打乒乓球、小花园里嬉戏,享受和父母欢聚的时光。“我老家是山西晋城的,这是我们在无锡的家。”“小候鸟”晋子欣、晋子瑜是项目实验室主任晋凯的一双女儿,一放暑假,就迫不及待来无锡与爸爸相聚,在她们心中,“工友村”就是父母在无锡的家。

更多“家”在锡开枝散叶

据介绍,“工友村”建设的初衷是让工人们把心留住。这几年疫情反复,不少工人在无锡干活,好久没有回过老家,而项目要推进,工人又需“闭环管理”,分散居住问题重重,“工友村”的出现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徐建兵说,疫情防控过程中,“工友村”和工地构成了闭环管理的“大环”,来自天南地北的工人安心“两点一线”通勤,在疫情缓解时,“小候鸟”们还能来一起生活,独处异乡的孤独感没了,一家团聚的幸福感满满。

“工友村”为建设者在无锡搭建了一个“家”,更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00后”晨希易半年前是凤翔路北延工程的桩基工,也是项目上最年轻的工人。去年底项目启动,他最早住进“工友村”,“白天干完活,我就帮着项目部布置‘工友村’,看着图书室、电教室和VR体验室里的书和设备,我觉着自己下班有事干了。”日,晨希易接受采访时,已是桩基施工的班组长了。

离开“工友村”时,夜幕降临,宿舍里一盏盏灯陆续亮起,透过窗户能看到一家人的团聚。徐建兵说,“工友村”由环保材料搭建的板房群,在项目完工后能迅速拆解,移动安装到下一个项目中,而随着一次次组装,更多工人们的“家”也将在无锡不断开枝散叶。(记者 孙倩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