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如今,在三晋大地上,干净整洁的易地搬迁小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欣欣向荣的就业帮扶车间、书声琅琅的校园、宽敞的道路、便捷的服务中心一应俱全,实现了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性跨越。(来源:山西日报)

告别穷窝窝。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人居环境,改善他们生产生活,并通过产业扶贫和技能培训,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山西36.2万脱贫群众搬入新家园,只是完成了告别穷窝窝,融入新生活才是更关键的一步。山西日报刊发的文章,从山西加大政策支持的角度,通过一组组数字的对比变化,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行了报道,展示了山西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激励着我们再接再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融入新生活,首先要在心理上融入。俗语说,人离乡贱。搬迁群众长期以来在山区生活,一下子搬迁到另一个地方,总有一种异地他乡的感觉。山西各安置点结合实际,开展了就业帮扶好、产业带动好、社区治理好、权益保障好、融入环境好“五好”社区创建活动;同时,不断健全居民教育、矛盾调处、约束和激励机制,以精神引领和道德力量深度融入搬迁家庭,让搬迁地区相处了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守望相助、幸福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了心理上的融入。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行之有效,要总结经验,全面推行,让搬迁群众放下心,安下心,全面融入搬迁地的新生活。

融入新生活,关键要在收入上融入。搬迁群众长期以来在山区生活,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搬入新地区后,不仅以往的收入减少了,而且与新地区周边的邻居比,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必须提高搬迁群众的收入,才能让其更快地融入新生活。山西紧紧扭住产业就业这个重点,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交通补贴、稳岗补助、吸纳就业奖补等就业帮扶优惠政策,通过订单生产、生产托管、产品代销、保价收购等方式,多渠道带动增收。从效果上看,全省1122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608个搬迁后扶项目纳入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库,带动了18.7万搬迁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从长远上看,政策扶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靠“政策输血”变为“自我造血”,推动产业就业扶贫扩规模、增效益、上水平,全面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避免产业扶贫中出现短期化倾向。

告别穷窝窝,融入新生活。山西36.2万脱贫群众搬入新家园,开启了新的生活,为山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夯实了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蓝图,我们要继续把党的方针政策的“大道理”和群众实际需求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聚焦搬迁群众最怨、最急、最盼的问题去谋划、推进和解决,做到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形成常态化机制,全力以赴巩固住、拓展好搬迁脱贫成果,促进搬迁群众生产有门路、生活有质量、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刘雁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