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皇氏集团(002329.SZ)股价从沉寂到狂飙,TOPCon技术又一次迎来资本市场强烈关注。

近日,皇氏集团公告称,当日,公司持股45%子公司已与安徽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拟在当地开发建设20GW TOPCon超高效太阳能电池和2GW组件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亿元,预计可实现总年销售额不低于170亿元。

随后,皇氏集团股票一路高歌,自其公告披露后的三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上涨20%以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么,皇氏集团下注押宝的TOPCon的前景究竟几何?

跨界光伏豪赌

根据皇氏集团8月22日晚间公告,皇氏集团跨界光伏采用的是旗下子公司皇氏农光互补(广西)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农光互补公司”)与阜阳当地政府合作的形式进行。

具体则是:双方以农光互补公司牵头在阜阳经开区管委会辖区内新设立公司作为投资主体,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农光互补公司系皇氏集团子公司,后者持有项目公司45%的股权。

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一阶段先启动2GW的TOPCon电池建设,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达到17亿元,并启动2GW组件项目;一期第二阶段启动8GW的TOPCon电池建设,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不低于68亿元。一期电池项目预计于2023年6月1日前完成建设并实际投产。

二期启动10GW的TOPCon电池建设,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不低于85亿元。二期项目拟于2024年6月1日前完成。一、二期全部建成且达产后,预计可实现总年销售额不低于170亿元。

争议之处在于皇氏集团本身的实力,主要包括技术和资金两项。

皇氏集团于2010年1月份上市,靠乳制品发家,注册地位于广西南宁。公司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2021年主营业务分为两项,分别是乳业和信息服务。其中,乳业相关业务期内实现营收约20.7亿元,同比增长25.4%,占营收比重为80.57%,信息服务业务实现营收3.35亿元,同比下滑36.1%,占营收比重13.04%。此外年报中还显示,公司上市以来,主营业务并未发生变化,没有公开信息证明起其在光伏领域形成任何技术积累。

资金实力上。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21年末,皇氏集团的总资产为54.2亿元,净资产规模更是仅有18.4亿元。此外,账面货币现金则仅有7.07亿元。

如此情形下, 深交所也针对皇氏集团宣布进军TOPCon电池项目发出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项目具体出资等情况。

8月23日,皇氏集团董秘办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子公司资金来源包括:子公司自己招募的投资方,此外,阜阳当地经开局也会提供一些产业基金支持。另外技术上,子公司组建了新能源团队,技术主要由其负责。

工商信息显示,农光互补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注册资本1亿元。除皇氏集团对其持股45%,深圳市奕鸣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冠投资(江苏)有限公司、广西启翔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股22%、18%、15%。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乳制品生产、牲畜饲养、种畜禽经营以及输电、供电、太阳能发电业务等。

选择TOPCon与多数派共舞

2022年被业内视作N型光伏技术量产的元年。由于现有P型单晶硅PERC电池量产转换效率逼近理论极限值24.5%,更高转换效率的N型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被认为是必然。

当前,主流N型电池技术共分为三种:分别是TOPCon、HJT、IBC。其中,HJT理论极限转换效率更高,但材料等成本也较高,TOPCon理论转换效率相对较低,但当下成本较低;IBC工艺步骤最为复杂,制作成本同样较高,当下量产最高转换效率与HJT水平大致平齐。

(图说:各类电池技术路线参数对比情况)

皇氏集团最终为何选择TOPCon作为产业方向而非其他两者?

公司方面向记者表示,其选择TOPCon技术是子公司基于现有政策出发,基于可行性调研选定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TOPCon、HJT、IBC三种技术各自已有企业进行了产业化投资。

TOPCon的现有规划产能最大。公开资料显示,通威股份、晶科能源、一道新能、钧达股份等企业已经开启大规模投资建设,其中,晶科能源投产的16GW大尺寸TOPCon电池产能已于今年二季度满产;通威股份规划新增建设8.5GW的 TOPCon电池生产线,预计将于2022年底建成投产;一道新能已投产6GW的TOPCon电池产能,预计2022年底实现20GW的产能。

HJT主要支持者是东方日升,当前异质结电池产能为500MW。

隆基股份和爱旭股份眼下则倾向于IBC技术路线。2021年6月,爱旭股份推出ABC电池,旗下位于珠海的6.5GW ABC电池量产项目预计于今年三季度投产。隆基绿能产能更多,据隆基股份管理层8月24日在业绩说明会中透露,公司HPBC 30GW产能预计明年上半年全部满产,全年有25GW的出货。

但对巨头来说,选择了现有路线,并非意味着放弃其他路线,其采用的是多产线并举的方式。

在8月24日业绩说明会上,隆基绿能披露,公司多路线并齐研发,2021年公司基于商业化尺寸的P型、N型单晶TOPCon以及N型HJT电池转换效率同时刷新三项世界纪录,均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通威也表示,公司持续围绕HJT电池的降本增效进行系列攻关,目前公司HJT电池最高研发效率已达25.67%。

某光伏企业高管任齐(化名)认为,新入行企业在缺乏资金和技术实力的情况下,不可能几种技术路线同时进行,最后选择投资最少、短期内最可能成为主流的TOPCon路线就成为了必然。

任齐表示,老牌企业现有PERC产线可以通过较低成本的技术改造平滑过渡到TOPCon产线,这就决定了TOPCon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主流。“我相信理智的老板都会选TOPCon吧,能够把固定资产减值这块损失消化掉,这个产业还是讲究技术平滑。”

隆众资讯咨询光伏分析师韩珊珊具体展现了TOPCon路线的现有成本优势,“从投资成本来看,TOPCon是N型里面最具优势的,1GW TOPCon电池的新建成本大概2亿元左右,换到HJT大概要4亿元左右。而如果从PERC电池改造成 TOPCon(路线)的话,大概只需要5000万~8000万即可。”

任齐认为,未来3年内TOPCon会成为主流,但更长时间以后会不会败给HJT不好说。“未来短期的2-3年内,TOPCon的胜率会大。因为它是从PERC技术平滑过渡过来的,未来3-5年内,HJT会不会翻身,那就要看它的发展了,量产效率能不能进一步提升,以及人员、产业链配套能否跟上来。”

“追光”容易路难行

站上“双碳”风口,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已成定局,未来万亿甚至十万亿的市场空间,跨界者纷纷入局不难理解。

然而问题在于,跨界后如何能够维持持续盈利并最终在行业内占据一席之地。在A股市场上,第一年盈利,第二、三年开始亏损,最终跨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具体到光伏产业而言,其经历了数轮周期,过程中倒闭企业不计其数,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存活下来。

一众企业中,江苏阳光集团(以下简称;“江苏阳光”)两次跨界光伏却两次折戟的命运令人唏嘘。

2006年,江苏阳光参与投资成立了宁夏阳光硅业有限公司,后者于2008年12月首期1500吨多晶硅试产成功。但历经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欧美针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以后,多晶硅价格一落千丈,导致宁夏阳光硅业持续亏损,最终在2013年,宁夏阳光硅业破产。

海润光伏成立于2004年,主营太阳能电池、组件、电站等业务,2010年江苏阳光主导海润光伏于2011年底借壳*ST申龙登陆主板,然而2013年,海润光伏亏损2个多亿,此后至2018年持续亏损,最终于2021年宣告破产。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阳光近期再次宣布进军光伏,2021年12月,江苏阳光宣布,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拟351.5亿元投建10万吨多晶硅、15GW单晶拉棒、15GW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项目。此次转型最终命运如何有待时间考验。

“行业经历10多年快速发展, 已经进入了寡头竞争时代,老牌光伏厂商占据技术、管理、渠道和资金优势,没有核心技术、新入局者很难打开局面。”某头部光伏行业人员告诉记者。

任齐则认为,跨界能否成功的重点不在于资金,而在于有了资金后谁在操盘。“如果本来是行业内的人,用的是行业外的资金,这种跨界成功概率就很大。跨界本身不是太大问题,现在的巨头通威也是跨界而来,现在人家跨界也成功了。”

钧达股份(002865.SZ)则是TOPCon的成功跨界者,并成为当前行业的主力军之一。

2021 年9月 ,钧达股份宣布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公司持有捷泰科技 51% 股权,捷泰科技成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

针对跨界成功,公司人士的对外解释为,“公司转型光伏电池领域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通过收购从事光伏电池行业多年的捷泰科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