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达到1001万辆。有报告表明,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已经迎来了退役潮。新能源车报废,这些电池该怎么处理、谁来回收?这些绕不开的问题,拷问着整个行业的“绿色”与“可持续”。

这些年来,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加持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细分领呈现一骑绝尘的态势,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但越是购销两旺,新能源汽车“退役”后动力电池的去向越是值得细究。如果这些电池处理不当,既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亦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

当然,世上的垃圾多是错放了位置的资源。何况,新能源车上的电池,本就有着明晃晃的“剩余价值”。去年 8 月,工信部等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提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后,一般仍有 70%-80% 的剩余容量,可以降级用于储能、备电等场景,实现余能最大化利用。

真正的问题是,在当下的电池回收领域,“正规军”打不过“杂牌军”的现象十分普遍。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退役”的动力电池约7.4万吨,其中九成以上的“退役电池”都流向了“黑市”。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0%的报废新能源车辆未带电池报废。可以想见的是,这些“退役电池”如果没有得力的监管,在资源再生利用层面究竟会为社会留下多少隐患。

新能源车“退役”,动力电池去哪里?这个问题起码应该有两个明确的答案:一是相关电池应建立溯源管理台,“生老病死”全程在列,让新能源车电池有“身份证”可管理。二是强化车企的“第一责任”,谁生产、谁负责,做不好直接“红牌”伺候。此外,市场监管部门也要相机而动,加大对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监管力度,该立法的立法、该整饬的整饬,不能慢作为、更不能不作为。

市场、企业、车主三方联动,“退役”的动力电池才不至于成为新能源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绊脚石。(邓海建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