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闪亮的文化名片对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府正在积极推动文旅向“全域、全季、全民、全业态、全要素”迈进,加快建设区域休闲度假中心和祖国北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市IP,全面提升首府文化能级。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划部署,我市大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到把城市精神立起来、文博场馆用起来、旅游景区串起来、文化旅游融起来、百城千社联起来。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特色化高品质景区景点,要强化整体设计、市场推动,要强化对外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呼和浩特城市品牌和形象,让更多人了解呼和浩特、走进呼和浩特,开启“诗和远方”的新旅程。


【资料图】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我市正在努力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内涵。今年5月18日,我市精心策划“博物知文脉,馆中见青城”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开展了陈列展览展示、专家研讨会、社教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动当天还举办了呼和浩特博物馆开馆仪式,重点推出了“文明足迹——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同时还举行了引进故宫博物院的“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专题展启动仪式。我市充分利用好这些博物馆资源,组建城市博物馆联盟,通过文物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展示出来,力争将呼和浩特打造成为“博物馆之城”。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备案博物馆31家,国有博物馆14家,非国有博物馆17家。全市博物馆共有藏品41245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124件(套)。

上半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约800000人次,其中,未成年人约84000人次;举办教育活动约400场次,其中,接待未成年人约20000人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宣传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服务规范化,推动镇(街)、村(居)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档升级,构建起全域覆盖、结构完善、功能健全、高效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目前,我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美术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7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02个,覆盖市、县(旗、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立足实际,每月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为主题,开展了展览展示、文化普及、全民阅读等一系列惠民、为民、乐民文化服务活动。2023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为丰富首府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欢乐中国年·幸福青城季”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全市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143场,现场参与总人数累计268.53万人次,网络参与总人数175.46万人次;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年画展共121场,总参与人数累计170余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共举办活动223场,累计11.8万人次参与。充分发挥“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已开展5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举办“青城文化讲坛”系列活动32场,营造首府良好文化氛围。

为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构建处处是风景、时时有服务、人人都舒心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宜游”城市。我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把首府建成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让国内外游客饱览美景、吃遍美食、休闲避暑、特色购物、流连忘返。

如今,我市文旅业态体系更加丰富。立足品质文旅消费时代特征,积极拓展旅游业态领域,重点发展夜间旅游、冬季旅游、康养旅游、新型工业旅游等产品,补齐文旅业态单一短板,尽量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

文旅产业融合更加持续深入。我市重点推动文旅与农业、生态、体育、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文旅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文旅产品品位,延长文旅产业链,全面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文旅供给品质明显提升。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巩固发展品牌节庆活动,拓展文创体系,打响“敕勒川悦礼”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文旅服务质量显著改善。目前全市逐步健全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行社和景区服务水平,形成贯通“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各环节的服务链条,彻底打通旅游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我市力争到2024年,实现“文旅产业占比、游客人数、产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全市年接待游客达到51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年收入实现1100亿元,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业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完成140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增长率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对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与提升,也将进入全新阶段。

青橙融媒记者 苗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