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在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财通汇联合主办的“《财经》年会2023:预测与战略”上做主旨演讲,分享了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体会。
(相关资料图)
文章根据江小涓教授演讲整理,特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高水平开放、外贸外资和制度型开放
江小涓
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和今后的经济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会议中一个突出的重点,就是特别强调了高水平开放,强调了更好统筹双循环,强调了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强调了出口的支撑作用,强调了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和能源资源进口,强调了吸引和利用外资,强调了制度型开放。
我们可以看到会议公报并不长,但关于开放有很多重要、本质、深层的要求。特别是外资这一段篇幅很长,简要地讲就是外资企业要能够平等进入更多市场,进入之后要有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要依法享受法律保护。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要求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来深化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大家都知道,我们多年的开放不仅支撑了增长,促进了结构调整,促进了技术进步,以开放推动改革也是我们过去40年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所以,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开放的内容值得大家高度关注,也是使社会增强信心很重要的内容。
围绕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我跟大家分享三点,第一,国际环境有挑战,其实更有机遇,以更大的努力抓住机遇;第二,国内大循环的畅通高效需要积极有效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第三,要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双循环的畅通。核心还是提振信心和明确要求,看看国际环境到底能不能带来新的机遇,看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还是一个开放要求很高的现代化。
国际环境有很多挑战,特别最近几年,有自然生成的挑战,如疫情,它一定会带来生产的波动、交易的阻滞,带来很多的问题。也有人为的挑战,有一些国家对国际贸易规则、对国际贸易治理有很多不合理、不讲理的动作,带来了人为的外部挑战。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绝不是这些层面的动作能够撼动的,它的推动力量基本面非常广泛、非常强劲。
即使面对这么多自然和人为的挑战,全球化仍然在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仍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力量。所以,越是面对挑战,越要以更大的努力来抓住依然存在的机遇。
挑战中机遇仍然存在。虽然我们在点上看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从面上来看,国际贸易还是引领中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最近三年的数据看下来,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特别是出口和利用外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内两项消费需求和投资带来的内需。
在三年疫情中间,各项指标都有问题,但是表现相对比较好的,实际上是我们和外部经济关联的部分,就是我们的进出口和外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仍然是中国疫情中撑起经济和疫后经济复苏非常重要的力量。
这不仅是中国的情况,全球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出GDP的一倍以上。即使调整成可比的数据,也就是将GDP增速从不变价调成现价,也高出40%到50%,美国高出了40%。所以,无论从中国国内的数据看,还是从美国这个大国来看,或是从全球来看,国际贸易都是引领中国和全球经济复苏非常重要的力量。要有信心,要看到点上的挑战,还要看到面上的机会;要看到一些卡顿,还要看到主流在继续向前走。这些卡顿要重视要突破,但点、线、面要分清。
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如果看不到的话,就有可能自己停下脚步,有可能放弃努力,甚至有可能自己跳车,这个是没有必要的,一定要看到全球化的潮流依然不可阻挡地在向前进,要利用好这样一个机遇。
全球化还有很多新的力量在推动。在许多障碍出现的时候,全球化依然在往前走。我们挑一个比较重要的力量,就是数字技术。在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数字经济的强调也是非常重要的特点,对数字平台发展的正向支持也是非常突出的特点。
传统全球100强跨国公司在过去3年是一个非常平缓的增长,但最大的100家数字跨国平台过去3年表现出了更高速的增长。无论国外销售的比重、国外资产的比重,还是整个企业的利润水平、净利润率,都一直在高速地上升。
这是由于数字技术跨境连接成本非常低,它在平台上匹配海量双方,以低成本的匹配能力,用数字智能技术推动小件海量物流的畅通等等,特别适合远距离的交易。特别是数字平台上的各种服务交易,对消费端来讲远在天涯或近在咫尺基本无感,疫情期间数字技术支撑这一块的发展更快。
看一下数字驱动型的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从2012年开始,这一部分开始放量,疫情中间仍然保持一个很好的增长势头。到了2020年的时候,数字驱动的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超过了55%,增长挺快的,在疫情期间这一部分的增长没有停息。
服务贸易是两大类,一类是人与物的跨境流动。例如旅游服务,运输服务等,在疫情中间受到的打击很大。但与此同时,我们有数字空间和平台空间相关的贸易,外包、软件、生产者服务等等增长得非常快。
我们都知道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很大,无论是供应端还是需求端都有可能出现突然的断裂。在数字平台,产业互联网对网上的企业进行补链接链是很高效的。海尔的平台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候,每天可以为2000多家企业补链接链,或者寻求找新的供应商,或者新的市场,这是补链增链。
但同时要看到,数字技术是一个新的技术,很多传统产业链条受到冲击,并不是疫情的打击,而是新链的出现。我觉得随着疫情后的复苏,一定要对数字技术引起的产业链重构重组高度重视,有一些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在数字技术下新组合的产业链,一定会冲击原有的产业链。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于疫情的冲击,期待着把老链接起来,可能很多重组重构是不可避免的。
举个例子,有一个国内不算很大的企业叫橙色云,这个企业在烟台,这几年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设计研发平台,把国内外最先进的设计研发软件都在平台上汇聚起来,这个平台现在把17个国家、31万个工程技术人员都放在了平台上,因为它是一个专业的研发机构,不断接到订单,是中小企业发出来的新产品、新工艺设计的要求。项目经理知道如何组建研发团队,针对每一个设计任务,在平台上发布项目和组建团队。可以想象,不仅许多中小企业自身没有研发力量,既使大企业,也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研发队伍,不可能有如此细分的研发专业人员。针对每个任务,挑选出来最合适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甚至可以把一项研发任务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分别做然后组装成产品。我常说把研发从串联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并联的过程,从细分的研发任务中形成高效率的专业化队伍。
在今后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所有可以在网络空间做的生产者服务都会往这个方向去转变。总之,新的技术会带来新的产业组合的出现,会带来比较迅速和较大面积的冲击、重构、重组,理解到位就要看到大势做好准备,以免冲击来的时候比较被动。
再举一个例子。疫情期间当人员受到阻滞的时候,怎么进行远距离售后服务?我们有很多设备都是在很远的地方,比如说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集团,它的设备销售到七八十个国家,有的这种设备出现故障停下来以后损失非常大,企业主都非常希望有迅速的售后服务的能力。现在人员旅行受阻,远程售后服务平台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场人员就可以利用设备上提供的信息,加上很多5G设备,在现场去对故障做一个全方位细致的刻画,通过5G网络和没有办法抵达现场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连线,来远程指导设备的维修和维护。这种方式在这两年的疫情中发展得很快。疫情之后有可能恢复一些现场服务,但其中一部分一定会被疫情期间发展出来的更高效、及时的远程数字服务替代,这就是新的全球化形态的形成。对后一部分一定要有足够的理解和重视。
第二,我讲一下国内大循环畅通高效需要积极有效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继续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能源资源等。这两句话概括地指出了国内大循环畅通高效依然需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第一条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优势也有压力,优势是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压力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发挥优势和化解压力都需要畅通的外循环。
中国总体上讲是一个资源短缺的经济体,在20年、30年、40年之前,我们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当时的GDP占全球的比重为2%、4%和6%时,我们没有觉得自己占全球7%、6%和3%的土地、淡水和油气资源很紧缺,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总量小。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自然资源的短缺相对更明显。我们现在的GDP占全球的18%,我们的投资占全球的25%,但最重要的资源是天然禀赋,没有办法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我们的土地、淡水、天然气、石油,不能和我们经济总量、和我们未来投资的总量、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愿望中能源的需求量相匹配。在能源技术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前,这个约束就是会存在。我们要改善能源结构,多用清洁煤技术发电、多用风能太阳能等,但这需要较长时间,不同能源的相互替代也有边界和底线,否则成本之高可能失去竞争力。综合来看,很多资源的约束在较长时间会存在。
我们强调了很多年在减少对进口资源的依赖,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老百姓生活对多元化能源需求的增加,许多资源例如石油进口持续上升。不是不重视,很重视,但许多因素决定了进口依然上升,进口依存度依然上升。我们还在继续调能源结构,但长期来看,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进口需求难以避免,包括耕地可以种粮也可以种很多东西,我们以7%耕地满足国内对用地的需求,肯定是一种紧张状况。所以,进口土地和淡水密集的商品、粮食,以及很多资源类产品,还是要力争的,以确保我们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竞争力。
我们讲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发力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些特别有优势的产业。但是,这些产业需要全球市场来充分利用产能,将前期大量投入形成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现在电动车占全球产量的50%,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市场份额又有所增加,这是我们在新赛道上成长起来的优势产业。现在出口开始放量,我们需要全球市场扩大优势。
我们的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8%,已经大量出口,继续拓展业已具有优势的产业,需要更大的全球市场。国外其他和我们有竞争的经济体,对我们这些新产品出口始终保持有高度警觉。所以,我们经常讲中国现在需要一个自由、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国内大循环的畅通高效要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第三部分,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制度型开放,我长期研究开放问题,经常有人问,制度型开放到底是一个什么含义?制度性开放最大的特点是透明、稳定和可预期,同时让市场对跨境资源配置发挥更大作用。这对增强国内外市场主体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这种方式好处就是在国内产业竞争力弱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开放是小步走渐进式的开放,不会对国内突然带来严重的冲击,但是不断在变的政策,给国内外的投资者、经营者带来长期预期的不够稳定。在政策型开放40年之后,从国内产业竞争力,从现在对国际市场的理解,从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来看,我们现在有条件转向一种制度型的开放。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工具是相对稳定和定型的,它最大的特点是一个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开放体制。对加强国内外市场主体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在制度型开放的体制下,各种制度是明确和透明的,所以市场就有可能在跨境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出口和进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等等,从产业的角度来讲更加趋向于政策中性,这是国内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项。我们刚开放的时候,国内产业竞争力很差,不敢把进口放开,我们那个时候就奖出限进,我国发展达到目前水平,通过出口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和分工的益处,与通过进口引进各种资源、提升国内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两者同等重要;吸收外资带来的资金、技术、先进产品、管理经验等,与对外投资带来的投资收益、出口扩大、当地生产和技术获得等,两者同等重要。市场配置资源能提升整体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实现高质量的内外循环。
最后再强调一点,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的确成为了全球性大国,许多传统重要性指标已经达到10-20%,很多新兴重要指标已经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因此,我们进口变化,就是出口国“国际环境”的变化;我们出口变化,就是进口国“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是国际环境的塑造者贡献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塑造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可以让市场更好发挥作用的开放环境,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以制度型开放表明我们坚定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是长期之策,中国新发展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新机遇。
我今天大概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就这么多,主要还是想补一下信心。我们国内有很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自己是使得上劲的,国际环境不必悲观,全球化原先的推动力量依然存在,新的推动力量在加入。因此,以两个循环相互促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机遇是存在的,关键是要看到机遇、抓住机遇并以大国之势不断创新机遇。
本文来自“清华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