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新学期开学后要学的第一个地理单元是“地球”。地理教师包新夫为学生准备了一个任务——为迎接中国航天日,请同学们做一份中国航天墙布置创意方案。


【资料图】

在这个大任务之下,还拆解出5个子任务,学生要制作地球仪纪念品、实现地球灯光秀的主题表达、设计太阳系航天墙主体背景、绘制中国航天史时光轴、展示航天墙互动板块。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外貌特征,要掌握经纬网坐标知识,要知晓八大行星排列顺序,还需要通过观看航天公开课获取中国航天史知识……

在第九季民办学校“问策转型”思享汇上,济南天山实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包新夫分享了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大单元教学课例。“这种基于设计思维的任务学习,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接受挑战,学习知识,达到理解,产生迁移。学生在课堂上深度思考、自由讨论、大胆设想、积极动手,及时反思与总结,每一节课都忙碌而充实。”包新夫说。

济南天山实验学校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从创校开始就致力于“选课走班”改革和“从教走向学”的探索。他们正在探索的“大单元教学”,旨在使学生摆脱单纯解题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校长杨宏丽借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这句话道出了选择变革的初衷。在该校,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的要求整合学习单元,提取可迁移的大概念,基于概念制定学习目标、研制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在真实情境中具有驱动力的问题。杨宏丽说,这样的教学实践指向“人”的概念化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起于知识,源于思维,终于思想”,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的成长。

与天山实验学校的教学变革有异曲同工之妙,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主题化整合教学以课程为要,围绕学生成长跨越单元界限、学科界限整合课程。

会议现场,特级教师、金谷小学校长毕英春分享了该校从语文主题学习切入,逐步走上主题化整合课程之路的过程。作为一所新建学校,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该校教师团队研发了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强的主题化课程。毕英春介绍,从去年开学以来,一年级在上学期“叶”课程的基础上,开启了“莲”课程;二年级在上学期“谷”课程的基础上,开启了“美食”课程。该校把学科能力融入主题化活动中,注重跨学科育人,倡导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评价体现了有效性,实现了主题课程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这些根据学科能力目标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这样的学习不仅整合了学习内容,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还观照学习结果,做到了‘教—学—评’一致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毕英春说。

为什么一所公办学校、一所民办学校都不谋而合选择整合教学?两所学校课程教学探索的积极意义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卫东的报告中得以印证。

在题为“为深刻理解和迁移运用而教”的报告中,李卫东用3个典型案例引出讲座主题,提出“到哪里去,如何去,到达了吗?下一站去哪里”的问题,带领与会代表思考如何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如何促进理解和迁移问题、情境、任务的设计,如何进行整体设计,做到单元视域下的“教—学—评”一致性。

李卫东说,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一般化的了解、知道层面,而是要设置真实情境,通过多样化学习、变式训练,搭建学习支架,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学会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只有让学生从‘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到‘能做什么’,深度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深度学习要以基本问题打开理解之门。”李卫东说,“基本问题应该是能够激起持续思考和探究、需要理由和证据、指向学科内重要和可迁移观点、整个单元反复提起的问题。”就基本问题的提炼,李卫东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是自上而下,依据课标,捕捉高频词,抽取概括;二是自下而上,研读课文,依据文本体式比较归纳;三是贴近学生,基于学生视角,从学生的困惑、困难中转化。由此,让上位视野和底层思维互相结合。

联结教育创变者,汇聚创意、落地的经验、方法、新知和远见,讲述课程教学创新故事,这是民办学校“问策转型”思享汇的办会特色。河北衡水启明学校校长申宝英带领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思享汇。谈到参会心得,她说,“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课改经验,讲述课程创新故事,不仅为学校教育多元化发展增添了亮色,也让我们更坚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坚定了一个信念:做有底线、有良知、有尊严的教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