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时不时有一些开发商背景的朋友与杰总在聊贝壳的工作可能性,或者正在入职贝壳的路上。‍‍‍‍‍‍

这与以往有明显的反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前,大家会从甲方视角点评说,贝壳能为我们做点什么。现在,大家关心,自己能在贝壳上做点什么。‍‍‍‍‍‍‍‍‍‍‍‍‍‍‍‍‍

但最后都会落到同一个话题:贝壳现在怎么样?‍‍‍‍

时间过的真快,又好像过的很慢。

恍惚之间,突然觉得,贝壳作为当年的炽热议题热闹了许久,怎么才五年。下一刻,哇,居然已经五年了。

好吧,那我们就心平气和地谈谈已经五周年的贝壳,试着回答一个关乎名利心的问题:贝壳还是一个新物种么?

我的答案是,不再是了。‍‍‍‍‍

但是,不再是新物种,并不意味着议题过期,你可以忽视它了。

贝壳从成立的第一日开始,就在地产行业里创造出很多认知上的「撕裂点」。这些撕裂点,今天依然没有消失。但是,围绕这些撕裂点,在很长的时间里,贝壳找房被360°地检讨。

从商业模式、价值观、能力之锚、短板、挑战、到天花板等等,已经相当透明化,贝壳变的似乎没有秘密了。‍‍

因此,单纯从骨骼新奇的角度看,我们不再觉得它是一个新物种。‍‍‍‍‍‍

一个直观迹象是,今天能够对贝壳发言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敢预言贝壳命运的人,都在肉眼可见地增多。

去魅,似乎成为了所有新物种都逃脱不了的命运。贝壳也不例外。‍‍‍‍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两点。

第一,今天,行业依然没有另一套更有竞争力的不动产交易作业系统对贝壳发起强有力的挑战。‍‍‍‍‍‍‍‍‍‍‍

ACN依然是王者荣耀。‍‍‍‍‍‍‍‍‍‍

第二,诸多行业共识,就在认知撕裂的同时被建立,完成对行业与客户的教育,慢慢成为行业公共品。

由奢入俭难。一旦适应,我们就很难接受优质公共品失去后的可怕场景。‍‍‍

从某种心理程度上讲,新物种这个头衔是颁发给年轻新玩家的。

但不再是新物种,并不是坏消息。它也许意味着你已经进化到了更强的地位。‍‍‍‍‍‍‍‍‍‍‍‍‍‍‍‍‍‍‍‍‍‍‍‍‍‍‍‍‍‍‍‍‍‍‍‍‍‍‍‍‍

那么,五周年的贝壳正在变成什么物种?‍‍‍‍

这个问题的答案,又必须从另外两个问题中找答案。‍‍‍‍‍‍‍‍‍‍‍‍

5年来,它改变了什么?

5年来,它没有改变什么?

今天,即使对贝壳抱有最大成见的人士,也需要承认,贝壳改变了很多。‍‍‍‍‍‍‍‍‍‍‍‍‍‍‍‍‍‍‍‍‍‍

贝壳向一个备受诟病的行业注入了新的玩法与体验,最终,分化、动员了游戏阵营里的各路玩家,大家抖擞应战,重新思考,加入还是对抗。

旧活法下面,你依然可以守着几个门店活下去。但是,高维玩法出现后,你会越来越弱。弱本身当然并不可怕,但是,弱会导致更弱,失去正循环,然后是未来。

抛开一些高大上说法,贝壳对很多从业者的存在本质是,面向未来,给他们提供了新选择。很多能力,无论是获客的能力,报盘的能力,还是服务的能力,第一次被公开、单独定价。对于很多中小玩家而言,这件事也许是刺激的,挑战的,同时也是非常友善而公平的。‍‍‍‍‍‍‍‍‍‍‍‍‍‍‍‍‍‍‍

经纪行业一直是效果付费,但是贝壳的ACN让效果付费的颗粒度变得更精细。当多数人都从中受益后,这套战法就显示出极强的杀伤力。‍‍‍‍‍‍‍‍‍‍‍‍‍‍‍‍‍‍‍‍‍‍‍‍‍‍‍‍‍‍‍‍

但是,很少人注意到,贝壳对行业施加的改变与自己本身的改变是同步的。

很多开发商朋友会觉得,贝壳从一出生就似乎有超强的攻击性。但是,我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它没有价格战,反倒是取费最高的那个;它也没有滥用自己历史上的地位,反倒是服务口碑更高的那个。‍‍‍‍‍‍‍‍‍‍‍‍‍‍‍‍‍‍‍‍‍‍‍‍‍‍‍‍‍‍‍

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打败自己来打败别人,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行业。

对此,赛道上全是卧倒的证明。

过去两三年,从房车宝到幸福里。过去五六年,从房天下到安居客。不是没有出现过竞争者,模仿者,但是,对贝壳自己而言,把握命运的秘钥居然是一样的:做自己,然后,剩者为王。‍‍‍

那么,5年来,贝壳没有改变什么?‍‍

我们都能看到,贝壳的业务场景,正在变得更加多样,赛道的开辟也越来越多,似乎野心也与日俱增。‍‍‍‍‍‍‍‍‍‍‍‍‍

但是,这其实都是表面的变化。‍‍‍‍‍‍

作为一个贝壳观察者,我眼中的贝壳,依然受到政策、周期与能力的限制。

它向旧世界注入了新的游戏规则,输出了很多变量,从而让这个行业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是这都不是决定性的,它只是其中一个玩家而已,历史进程中的角色扮演也相当有限。‍‍‍‍‍‍‍‍‍‍‍‍‍‍‍‍‍‍‍‍‍‍

在数据上,当市场大行情不佳时,房子不好卖时,贝壳的数据曲线也会出现波动。有时,它甚至会承受更大的压力。有意思的是,指责贝壳强势时,这个现象就被刻意忽略了。‍‍‍‍‍‍‍‍‍‍‍‍‍‍‍‍‍‍‍‍‍‍

当政策伸出大手时,第一个被外界猜测手足无措的也是它。事实上,除了接受,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贝壳进行任何对抗性言行。‍‍‍‍‍‍‍‍‍‍‍‍

在客户端,依然还有很多经纪公司不愿意加入,仍然还有不少开发商对贝壳充满了猜测,每天都有人在咖啡馆里想从模式上颠覆掉贝壳。是的,这些都是真实商业场景里正在发生的事实。

五周岁的贝壳,虽然表现出了中国住宅交易服务端的头部气质,但是它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斤两。

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五周岁的贝壳究竟是什么物种,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真实。‍‍‍‍‍

那么,五周年的贝壳到底是什么?

对外国投资者而言,贝壳依然是中概股里理解中国房地产的一把钥匙。过去是,现在更是了。‍‍‍‍‍‍‍‍‍‍‍‍‍‍‍‍‍‍‍‍‍‍‍‍

对买房人而言,贝壳是手机里一个常用的APP。看房子时才会打开,但是,现在不用贝壳的买房人好像不是合格的买房人。‍‍‍‍‍‍‍‍‍‍‍

对行业观察者来说,贝壳是测量行业体温的一个入口。它源源不断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又成为行业健康监测的公共服务品。‍‍

对开发商来说,贝壳既是对手,又是盟友。排列组合,退出与加入,动态更新,每天都在发生。‍‍‍‍‍‍‍‍‍‍‍‍‍‍‍‍‍‍‍‍‍‍‍

对监管当局来说,贝壳是监管方四两拨千金的一个抓手,一个有用的政策智库,一个规模更大、因此更听话的市场主体。‍‍‍‍‍

对普通职场人而言,贝壳算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雇主品牌。‍‍‍‍‍‍‍‍

对同行而言,贝壳是一个站在路中央的洗牌者。它出现后,很多商业模式的生死模拟,无论在咖啡馆,还是在商业世界,都绕不开它。‍‍‍‍‍‍‍‍‍‍‍‍

而对我来说,贝壳是左晖先生头脑中的一段有温度的程序,然后以彭永东为首的管理层负责执行,不断答卷、交卷、再答卷,到今天运行良好。

它的灵感受到美国模式的启发,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与地产环境下长大,叠加创新改造出来的一个物种。‍‍‍‍‍‍‍‍‍‍‍‍‍‍‍‍‍‍‍‍

如果没有贝壳,也一定会有别的平台在这样的土壤下长大,站出来扮演同款角色。‍

我只能说,幸亏是那个我所了解的贝壳。‍‍‍‍‍‍‍‍‍‍‍‍‍‍‍‍‍‍‍‍‍‍

尤其是考虑到,过去三年,贝壳经历了互联网大整顿,平台经济反思,科技股下坠,中美脱钩下的中概股退市风潮,地产行业大面积暴雷等,才走到今天。‍‍‍‍‍‍

这几件事,哪一件都可能是一个成立数年的商业公司的灭顶之灾。但如今,它们更像是成人礼。‍‍‍‍‍‍‍‍‍‍‍‍‍‍‍‍‍

几天前,贝壳在一季度财报里实现了9715亿元的总交易额,同比增长66%,净利润27.5亿元,抗跌性十足。在家装赛道上,贝壳单季也实现了27亿元,增幅翻倍。‍‍‍‍‍‍‍‍‍‍‍‍‍‍‍‍‍‍‍‍‍‍‍‍‍‍‍‍‍‍‍‍‍‍‍‍‍‍‍‍‍‍‍‍‍‍‍‍

但更有意义的是用户数据。关键的门店和经纪人数,终于告别了连续五、六个季度的下降,开始重新正增长。单季的活跃用户数也比去年多了近600万人。

与2020年以前相比,这些数字可能不算什么。但三年来隧道一样的外部环境,让它意外成为了贝壳管理层的勋章。‍‍‍‍‍‍‍‍‍‍‍‍‍‍‍‍‍‍‍‍‍‍‍‍‍‍‍‍‍‍‍‍‍‍‍‍‍‍‍‍‍‍‍‍‍

最后,回到开头:贝壳还是一个新物种么?‍‍‍‍‍‍‍‍‍‍‍‍‍‍‍‍‍‍‍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已做到的事情,定义了你自己的过去与现在。那些你还没有做到的事情,将定义你自己的未来。‍‍‍‍‍‍‍‍‍‍‍‍

目前有六个一勺言微信群:代建,物业,长租,金融投资,物流,地产研究,欢迎来自AMC与地产的朋友入场,我们愉快地聊天,顺便可以做点生意。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微信 ice010913加群,请务必注明姓名,公司与职务。感谢支持一勺言

前文阅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