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供图


【资料图】

日前,“多元协作遗产创新”古镇保护同里论坛2023在苏州同里古镇举行,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伍江表示,江南水乡古镇等一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四大新挑战,需要从三个维度谋局破题。

四大新挑战

青石板的老街,静水深流的河道,纵横交错的巷弄、临河筑阁的民居和院落……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区域人居型遗产保护地区——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都识别性很高的区域文化景观。目前,江南水乡古镇正在积极筹备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伍江表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面对经济发展压力,依然会被看成“包袱”,保护面临四大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相关部门重视文物保护,但对建成遗产缺乏完整有力的保护体系。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一大批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然而,对我国现成的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少完整的保护体系。

第二个挑战,重视单体文物保护,但对成片历史风貌(文化景观)的保护理论弱、方法少、成效差。目前,全世界专家都在探讨线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等,在我国缺少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个挑战是重视规划设计,但对常态化维护缺少制度设计与技术手段。人们谈遗产保护,大多关注谈规划搞设计,却没有深入研究日常维护保养。

第四个挑战是重视遗产展示,但缺乏更新活化机制。历史文化遗产的更新“活化”是不是只有一个办法——开发旅游?值得更多人思考。

同时,有些地方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时存在四大误区:热衷高喊“保护优先”,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执行好;热衷推动文物申遗,但对保护工作本身缺乏热情、缺乏手段、缺乏机制;热衷发展文化旅游,但却往往本末倒置,将旅游作为目的甚至不惜以破坏为代价;热衷“历史风貌再现”,但对现存的遗产及其环境视而不见,甚至拆除后“再造”“重塑”。

三大创新维度

“对于一个建筑,对于一个物质对象来讲,它的维护阶段远远大于它的建设阶段。”伍江直言,历史文化遗产都有一套管理机制,但管理机制互相之间是有高有低,有好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被挂牌以后,一夜间成为旅游热点、网红打卡点,是一件好事。然而,相关管理部门则将日常管理转向如何疏导客流,而不是怎么去维护保护对象,本末倒置了。

破解当下遗产保护工作的新挑战,伍江表示,有关部门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融合创新:理论创新,专业工作者需要研究、扩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内涵;对建筑的原真性与街道空间的原真性进行研究、界定;原始功能的延续与新功能的植入该如何取舍?

第二是技术创新。数字技术、建造技术、修复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是技术进步的阳光没有照到遗产保护领域。伍江说:“我们尝试为历史保护建筑安装传感器,随时监测建筑是否存在晃动、出现裂缝等问题,提高修缮、日常维护的效率。”

第三是机制改革。围绕“规、建、治”一体化建立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的保护体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资金平衡,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加强全社会资源统筹。

业内大咖纷纷建言献策

水乡古镇保护得益于旅游发展的助力,遗产地旅游产业也大大激发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近年来,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单纯以旅游促保护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古镇保护区大都面临人口流失、老龄化、产业单一等棘手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众文化需求转向的挑战,而对水乡古镇的保护,依然存在历史建筑修缮不足,旧建筑利用不充分,遗产社区缺乏活力等各种老问题的困扰,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了古镇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保护与传承。旧的保护体制和思维方式正在遭受新形势的考验,如何积极适应变化,寻找遗产管理的新方法是江南水乡古镇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

同里论坛旨在为江南古镇保护发展营造一个更具创新性视角的讨论空间,论坛不仅邀请各地遗产地管理者、专家,更邀请年轻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艺术家、其他交叉学科的学者、本地公众,共同探讨古镇保护与发展的话题,希望形成一个更多角度,更多创新思维和实践案例分享的遗产公共领域。

“长三角地区水乡古镇星罗棋布,彼此地理相邻、文化相似、语言相通、民俗相近、情感相联,11个古镇携手联合申遗也已走过23个年头。”同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佳雨表示,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多元协作遗产创新”,当古城古镇古村的居民、专家、游客携起手来,古典与现代相融、城市与乡村相汇,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水乡新图景已然跃然纸上。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我们都要做有心人。”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表示,同里古镇留下了众多美好的历史人文景观,是经久不衰的旅游资源,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和爱护她,要让她适应现在时代的要求,并得到新的成长和发展。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