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本周日,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时间总是这样不留情面地走得飞快,眼下伏天的炎热仍未散去,凉爽的秋天却要迫不及待地登场亮相。在草原最美的时节,伴着碧绿的青草和点点星光,我们与承载丰收希望的秋天撞了个满怀……


【资料图】

立秋至 奏响秋日前奏曲

8月7日,是立秋节气,但算不算进入真正的秋天呢?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介绍,呼和浩特常年入秋日为8月13日,几乎是我国最早入秋的省会城市。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关于立秋,还有“立秋之日凉风至”的说法,王海荣介绍,立秋之后,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凉爽,不论白天多么酷热,夜晚的风必定带着一丝凉意,进入自然时序的另一个境界。同时她也提醒,立秋期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中,还没有出伏,这种“秋夹伏”的现象被人们称为“秋老虎”,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因此,在刚立秋的时候,还是要做好防晒,不能大意。

立秋爽 共谱草原夜色美

其实立秋不光是一个节气,它更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唐时期,依然沿袭了祭祀的传统,在《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现代人所熟知的“一叶落知天下秋”,则是源于宋代。王海荣说:“宋代有迎立秋仪式。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百官到场等候,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喊‘立秋来了!’这时,梧桐会应声落下几片叶子,因此就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说法。”

在民间,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意思就是说,如果在早上立秋,那么立秋后一定凉爽;如果在晚上立秋,则立秋后仍有炎暑,要谨防“秋老虎”。此外,还有一个习俗是最为常见的,就是贴秋膘。人们习惯在立秋吃大鱼大肉,弥补因为夏日炎热而食欲不振的胃口。生活在呼和浩特的市民李秀丽表示,贴秋膘一定会吃美味的炖羊肉。此外,市民也会选择烤全羊、手把肉、涮羊肉、羊杂汤、烧卖等等。

在立秋时节,草原也迎来了最美的时候,碧草如茵和蓝天白云的完美组合,让人很容易就深陷其中。呼和浩特的大黑河军事主题公园,一场场音乐节演出正在进行中,嗨翻全场的摇滚乐,绚烂的舞台灯光,给人留下酷炫的青城印象;小草公园的氛围刚刚好,傍晚人们结伴而行,在早秋的微风中,欣赏城中草原、绿地的美景,脸上尽是惬意与慵懒;正在进行的草原文化节,每晚精彩演出不间断,惊险有趣的杂技剧、名家云集的音乐会、接地气的地方戏曲表演,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再次想到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

立秋忙 吹响丰收冲锋号

立秋前后,首府各旗县区的农民基本已经结束了锄地的工作,土豆、荞麦、莜麦、葡萄架上的小绿果正待丰收。直到下一个节气处暑,差不多才会逐渐忙碌起来,因此在刚立秋的时候,农村的院落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迎来几个放暑假避暑的小孩,他们玩水枪、捉虫子、摘黄瓜,互相追逐打闹,好不热闹,小小的村落里洋溢着久违的童言童语和欢笑。除了年节,立秋正值暑假,此时有晚辈做伴也是另一种团圆,常年留守在家的老人们脸上也洒满了笑容。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对于呼和浩特的农民来讲,丰收并不是这样充满诗意的场景,而是与忙碌紧密相连,甚至匆忙到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和林格尔县的农民吕东说,当地有句农谚“立了秋,不圪蹴”,其实就是立秋之后,地里需要收获的农作物很多,人们都忙到脚不沾地,恨不得跑起来、飞起来,哪还有时间悠闲地蹲下来吃东西聊天。

尽管忙碌,但是立秋就像一把钥匙,即将打开丰收之门,辛勤劳作的成果即将揭晓,每一个人都难掩兴奋,积极准备着,期待着丰收时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