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依托北大医院太原医院舞起“龙头”,依托市直医院带动“龙身”,依托县乡基层医疗机构摆起“龙尾”……7月28日,据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聚焦“健康太原”建设,我市在完善机制、优化提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来源:7月30日,《太原日报》,《我市多措并举提升群众健康福祉》)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通过舞起“龙头”,带动“龙身”,摆起“龙尾”,太原市打出了一系列“兴医强卫”组合拳,不仅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而且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医疗资源,为全省各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供了新借鉴。

要舞起“龙头”,加快与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是党和国家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重要举措。太原市依托北大医院太原医院舞起“龙头”,全方位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着力打造“医疗国家队”。今年3月份,省政府发布的《山西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3—2025年)》中,提出支持太原市打造省域医学高峰,在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布局建设大同、长治、临汾和运城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忻州、长治、运城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打造联动周边的“医学高原”,形成“一轴四中心”发展格局。我们要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快与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三晋大地,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的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要带动“龙身”,加快提升本地医院专业水平。本地医院的医疗水平高低关系着当地群众的健康福祉。太原市按照“做大做强综合医院、做特做细中医医院、做精做优专科医院”的发展路径,在省级与县级医疗服务之间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对各地来讲,缺少省级医疗服务,则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提升本地医院专业水平。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新医疗设备的购置,以大批现代高端医疗设备为提升本地医院专业水平做好支撑;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引进、培养更多的医疗优秀人才,不断充实人才队伍,让群众“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市”的理想照进现实。

要摆起“龙尾”,让基层群众健康更有“医”靠。社区、村医疗是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我们落实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关键。太原市依托县乡基层医疗机构摆起“龙尾”,通过建立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采用对口支援、驻点帮扶、远程诊疗等方式,在推进乡、村两级医卫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将重点人群管理、中医保健与治未病指导、“三高一慢”患者管理等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容,让基层群众健康更有“医”靠。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村医疗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管理,不断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协同推进居民签约、健康档案、电子病案、就医保障等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让基层群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更有“医”靠。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深化医改,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梯度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县级三类医疗机构能力提升。目标已经明确,省会太原又为我们做出了示范。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打好“兴医强卫”组合拳,绘出“健康山西”新图景,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踏实前行。(邢云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