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你喜欢足球,一定不能错过“村超”:这里有热情的观众,甭管是坐着轮椅的老人还是两三岁的娃娃,看球时都血脉贲张;这里有“专业”的球员,不时奉上马赛回旋、倒挂金钩的绝技;

还有人说,如果你不爱足球,更得看看“村超”:5万人现场围观声势浩大;除了比赛精彩,间隙还能听侗族大歌、看木鼓舞、吃瓜品梅,不亦乐乎。可以说,“村超”不仅是足球比赛,更是黔山贵水嘉年华。

最近,贵州足球比赛“村超”火爆网络。跟之前出圈的贵州“村BA”类似,“村超”也是业余球员、草根比赛,愣是被围观得里三层外三层,连知名退休解说员都在现场激动万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州“村超”比赛现场(图源:榕江发布)

“村超”为啥能火?一个原因是极致的“村”味儿。

村字头比赛,乡村是“主场”,村民是“主角”,体育的热情激情与农村的乡情风情紧密融合,草根比赛就办出了特色。赛场不封闭、看球不买票,赛场上的村民球员有颠勺师傅,有老师学生,也有货车司机;场下的村民观众有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的,有翻出铁盆锣鼓、敲打助威的。

这样纯粹的体育精神与运动热情,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

举办“村超”的榕江地处偏远山区,多年前甚至一块规整球场都难找。但条件从来限制不了热情——这里的足球有几十年群众基础,热爱足球的年轻人以稻田滩地、河边沙坝为球场;据说上世纪90年代,当地就已经组织了赛事,十几支球队参赛。

真是应了某体育App的开屏词:“还记得儿时的梦吗?”

(图源:央视新闻)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20年底,榕江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脱贫攻坚过程中,榕江建起了10多块足球场,体育设施越来越完善,民间足球队随之成长壮大。本届“村超”就有20支球队登场,规模都快赶上世界杯了。

满足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不可或缺。“村超”比赛间歇,场地轮番上演歌舞表演节目,场边有特色美食;舞台上不仅有民间球王竞技,也有当地群众的生活场景。普遍参与、融入当地、融入社区,才能长期扎根、枝繁叶茂,这本就是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之一。

(图源:央视新闻)

“村超”能火,还因为做好了“体育+”的融合文章。看上去虽然像“草台班子”,实际上当地政府做了不少准备。赛场内的比赛和民俗文化活动,网络上的直播和二次传播,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从旅游、餐饮到零售,“村超”不仅调动了大伙参与的意愿,也勾起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向往。

现在,不少地方也开始举行“村”字头体育赛事。端午期间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的乡村龙舟赛更是频频刷屏。如何发挥好“村”字头的民间特色和本地特色,让体育赛事点燃健身热情、助力乡村振兴,值得好好研究,不是简单拷贝个“村”字头就完事儿了。

“村超”火了,相关的管理机构和体育协会也开始去调研学习经验。有网友担忧,让大众体育运动这样自发生长不好吗?千万别落入“一管就死”的窠臼。

其实并不矛盾。任何竞技性体育项目要想持续发展,几乎都得是金字塔型结构——底下的大盘子基底稳了,才可能层层选出拔尖选手。足球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也是因为其门槛低、大众性强,甭管你是在街上踢还是沙滩上踢,球场上踢还是草原上踢,都行。

从目前看,中国的群众足球和职业竞技足球之间相隔很远,不是一个体系。可以说,在中国,大众足球承担的是“增强人民体质”的作用,竞技足球的提高则长路漫漫。中国足球要上去,需要“村超”这样的群众赛事壮大社会足球人口、培育体育文化,也需要“中超”这样的专业赛事让专业队强起来、更多人爱上足球。

所以,没必要太去较真什么“村超选手能不能吊打国脚”之类的伪命题。“村超”搞得好,值得肯定,希望越来越好;至于国足,那也得想办法改进,甭管是足坛反腐还是校园足球建设,都得搞。一体两面,不矛盾。

当然了,关注“村超”之余,如果有机会,大伙儿也不妨买张票,走进球场,给家乡的职业球队喊两嗓子。要是能跟朋友们踏上球场切磋几脚强身健体,或者带着孩子体验学习,那就更好不过了。前阵子梅西来中国比赛不是说了嘛:“享受足球这项运动,享受踢球的美好时光,你会交到很多朋友。”——这不就是足球运动乃至体育运动最大的魅力所在嘛!

(图源:央视新闻)

文/奥涅

编辑/云歌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责编:李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