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8周,在美国最大的30家银行中,已有3家银行轰然倒塌,数千亿美元的存款离开了小银行,因为客户争相寻求安全和更高的收益率。

第一共和银行周一成为这场动荡中最大的受害者,监管机构接管了这家市值2290亿美元的机构,并将其大部分业务出售给了摩根大通。


(资料图片)

为什么摩根大通选择收购失败的第一共和银行?而在这之下,一个更好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不?

正如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在公司的一份新闻稿中解释的那样:

“这次收购对我们公司的整体效益不大,但对股东来说是增值的,它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们的财富战略,而且对我们现有的特许经营权是一种补充。”

换句话说,这笔收购对摩根大通来说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与摩根大通3月底的3.7万亿美元资产相比,这真的算不上什么大事。由于收购了第一共和银行,摩根大通的资产规模现在将增加约2000亿美元。

当然,对于那些担心“大到不能倒”的机构变得更大的人来说,这次收购为这种说法增加了大约2000亿美元的砝码

危机结束?但对股票投资者来说不是

首席执行官们参加高调竞标的情况并不常见,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公司只会“适度受益”。不过,一家资产规模为3.7万亿美元的银行能在一夜之间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吞并一家资产规模为2291亿美元的银行的几乎所有资产,外加约1000亿美元的存款,这种情况也并不常见。

FDIC表示,第一共和银行的解决方案“涉及了一个高度竞争的投标过程,并达成了符合《联邦存款保险法》最低成本要求的交易”。作为协议的一部分,FDIC和摩根大通将分担第一共和银行发放的住宅和商业贷款的损失,但也将分担任何可能的补偿。

戴蒙在摩根大通关于这笔交易的声明中表示:

“我们的政府邀请我们和其他人加强合作,我们做到了。我们的财力、能力和商业模式使我们能够以一种将存款保险基金成本降至最低的方式进行交易。”

尽管戴蒙还表示,“危机已经结束”,但第一共和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却不能这么说。摩根大通没有承担第一共和银行的公司债务或优先股,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不会得到补偿。

摩根大通和都没有明确表示,此次收购对第一共和银行的普通股股东意味着什么。Wedbush Securities银行股分析师团队表示,预计这些股东不会得到补偿。Wedbush Securities股票分析师David J. Chiaverini周一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

“我们预计,在第一共和银行进入破产管理程序并被出售给摩根大通之后,普通股股东的钱将会‘蒸发’。”

银行业的老“白衣骑士”——戴蒙

今年3月,戴蒙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密切合作,促使美国11家大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共存入300亿美元。

但这一营救行动最终宣告失败。4月24日,第一共和银行在一季度财报披露,客户在第一季度从该银行提取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存款,引发第一共和银行股价再次暴跌,并最终使该银行进入破产管理程序。而戴蒙再一次提供了帮助。

全面收购一家银行比注入存款的风险要大得多,戴蒙是最清楚这一点的人。多年来,他毫不掩饰对2008年收购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的后悔。

尽管这些收购提升了他作为银行业“白衣骑士”的形象,但它们也让摩根大通承担了数十亿美元不可预见的法律成本。正如戴蒙在2015年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所写的那样:

“不,我们不会再做(收购)贝尔斯登那样的事情。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交易可能仍有意义,但这些代价高昂的教训我永远不会忘记。”

摩根大通的股东目前对收购第一共和银行保持乐观,尽管第一共和银行陷入了危机,这种危机似乎仅限于那些拥有异常大量无保险存款、且资产负债表上背负着利率风险的银行,但它的状况远好于2008年的大多数银行,当时许多机构集中在不良资产上,收回的机会更低,法律风险更高。

摩根大通表示,它将获得与该交易相关的26亿美元的一次性收益,但也有20亿美元的相关重组成本。如果不考虑这些项目,预计该收购将为摩根大通的净收入每年增加5亿美元以上

此次收购中,摩根大通还拿下了第一共和银行在纽约和旧金山等热门市场的分支机构,以及以向高净值客户提供高端服务而闻名的银行家团队

如果说摩根大通对这笔交易有什么不太满意的地方,尤其是考虑到它过去与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交易,那就是第一共和银行的抵押贷款业务。

不过,戴蒙在这笔交易中也加入了保护条款,FDIC同意承担第一共和银行投资组合中任何住宅或商业房地产贷款损失的80%,而摩根大通计划减记收购贷款的价值,这意味着,如果出售这些贷款,该行将获得更大的收益。戴蒙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

“你知道,我不喜欢把抵押贷款放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都是优质贷款,本身确实具有信用价值,被减记后,你显然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