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像诗人李白写的那样,文学作品追求芙蓉出水般的清新自然,木雕、根雕艺术同样如此。走进土默特木雕非遗传习所,木雕和根雕作品以一种原生态、粗犷豪放之姿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下,不添加任何多余的装饰,古木变换了形态,迎来了新生。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默特木雕的神奇所在,来,听听传承人梁树荣讲讲他和木雕、根雕的故事吧。
元素众多 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
(资料图片)
木雕,是在木材上进行雕刻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清朝年间,木雕艺人张国仁将木雕技艺引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历经百余年,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木雕艺术。木雕是一门集美术、书法、雕刻等多项技艺于一体的手工技艺,梁树荣指着一块刻有“古木逢春艺术馆”字样的牌匾介绍道:“这里用到的就是浮雕的手法,需要把书法家写的字突出,把底面雕刻得薄一些,这样才能显现出书法作品的苍劲有力。”
除了对地表之上的木材进行雕刻外,深埋地下枯死废弃的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也是艺术家眼里的珍宝。他们将树根的自然形态或畸变形态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这就是根雕艺术。根雕是木雕的一部分,但与木雕不同的是,每一个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梁树荣说:“原材料天然的形态无法模仿,从原材料脱水、阴干再到有灵感进行设计、雕刻,一件好的根雕作品会花上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真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
蕴含哲理 根雕是做减法的艺术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默特木雕的传承人,梁树荣不仅擅长木雕,还擅长根雕。梁树荣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我国根雕艺术历史悠久,现存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的根雕作品《辟邪》,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根雕作品,1982年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马山一号楚墓。“这件作品被誉为我国根雕艺术品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根雕协会会标的原型。”梁树荣继续介绍,根雕创作到了清代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根雕作品。此后,根雕走过了一段落寞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开始蓬勃发展,尤其在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南方一些省份,根雕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内蒙古的根雕发展也同时起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古木逢春艺术馆,也就是土默特木雕传习所,陈列着很多根雕作品,寿龟、神驹、东方醒狮等等,它们确实有着独一无二的形态,气势磅礴。看着这些作品,梁树荣感慨道: “我做的根雕原料大部分来自内蒙古,都是早年建设铁路时收集的废木头,有上千年的呼伦贝尔枫树、鄂尔多斯沙柳,还有额济纳旗的胡杨,乌拉特前旗的崖柏,新疆的沙枣木以及梭梭木、霸王根等,基本都是比较古老的树种。尽管它们已经枯死没有生命了,但当看到它们的时候,还是会感叹生命的神奇。作为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很多根雕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根雕是做减法的艺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修修剪剪,不做任何多余的装饰,化繁为简,最后成为理想的作品,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生哲理吧。”
回报家乡 高雅艺术走进千万家
少年时,梁树荣曾跟着舅舅学过一段时间的木工。上班后,他从事铁路建设工作,走遍了中国的沙漠、戈壁、草原,无意间见到了茫茫戈壁滩上的根雕,随后与之结缘。木工的手艺加上设计的天分,梁树荣很快就成了小有名气的西北根雕王,2018年他被内蒙古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采访时,梁树荣笑言:“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我的名字里就有三个木,而我也确实和木头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梁树荣介绍根雕作品的细节
对于梁树荣来说,木雕不仅是他热爱的事情,更寄托着一种情怀,他把近20年来古木逢春团队创作或收集的近千件各具神韵的根雕作品悉数运回家乡土默特右旗,与很多书画作品一起,陈列在内蒙古根雕博物馆和敕勒川古木逢春艺术馆内,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也助力家乡文化旅游事业大发展。
在土默特木雕传习所,除了木雕、根雕作品,还有一个平价的书画超市,“书画家的作品装裱完只卖100元钱,甚至都没有一幅电脑打印的装饰画贵,这样的作品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有了收益也使书画家对创作更有激情。未来我还想通过免费参观博物馆、传习所,让更多人接触到艺术作品,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这是我今后的奋斗方向。”梁树荣说。(文/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