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亦庄的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库房里,智能机器人正在快速、高效地配置生产物料。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推开泰德制药亦庄工厂的库房大门,一片漆黑,只能听到货物传送声。这座库房没有人,却格外忙碌,24米高的库房足足有1.5万多个货位。自动化仓储不会把任一件原辅料、成品搞错,货位上都标着二维码,要去哪儿、到了哪儿,电脑里全都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北京亦庄智能工厂的一“角”。“我们正在加速打造一批世界级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在全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昨天透露,目前已建成16家北京市智能工厂、15家数字化车间,数量居全市第一。

不见人来人往 产能却节节攀升

库房是泰德制药智能工厂的“第一站”。原辅料从这里运往产线,便开启了一趟智能之旅。

产线上正在生产一种外用膏药,药膏先是涂抹在一块1.2米宽的无纺布上,再裁切成十几厘米见方的小片,接着就是装袋、打包,成箱的货最后又“乘坐”传送带到了库房。

整个过程几乎都由自动化设备完成,一条内包装生产线上只有10位左右的工人,还只是负责检查的工作。但这丝毫不影响产量,每年产能可以达到1.5亿片。

亦庄的很多工厂都已不见人来人往、灯火通明,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提高50%,人工减少了30%,特别是组装测试环节全面无人化。”和利时集团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工厂多年前就完成了智能化的改造,副总裁何春明感叹:对于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工厂而言,智能化是一道“良方”。

和利时工厂生产50多种产品。过去,生产不同产品就需要人工调整产线,更换工艺文件,甚至还得换装备;现在,自动化设备提前设定好,可以满足不同产品混线生产、无缝切换,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智能制造成为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跳板。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北京亦庄崛起一座座智能工厂。数据显示,目前已建成16家北京市智能工厂、15家数字化车间,数量居全市第一。

“亦庄智造方案”向外输出

“打通了数据和软件,能更好排产,还可以找到哪些是制约生产的环节,进而通过算法等进行优化。”何春明说。

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和利时用自己研发的自动化设备生产更多自动化产品。早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设立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装备专项,正是由其完成总体规划、设计与实施。

成功经验不胫而走。海尔集团、三一集团、徐工集团、华润集团、双杰集团等五十余家企业100多个工厂都采用了和利时的自主可控核心产品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通过“可编程控制器制造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升50%,能耗降低10%。

“北京亦庄不仅是智能制造工厂的集中产生地,还是中国智能制造标准的诞生地。”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在已发布的285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中,有三分之一诞生在这里。

2025年“智造”产业规模破千亿

助力火炬手实现行走梦想的大艾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安贞医院完成该领域国产自研机器人首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智能穿刺采血机器人已进入国内10余家临床机构……

世界机器人大会落户7年来,北京亦庄已经成了“机器人大本营”。其中,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中的医疗器械板块带动了服务机器人的飞速发展,首创效应明显。

这背后,是相关部门为了支撑“智造”,在概念验证阶段,就为企业提供孵化载体;在原理样机阶段,向企业发放创新服务券,用于购买第三方临床前验证服务;进入临床试验,按不同阶段给予资金补贴……

政策支持下,产业新格局正在亦庄提速形成。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一批“智能+”样板,引领带动北京乃至全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预计到2025年,亦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总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