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10月29日发布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第一产业增加值54779亿元、同比增长4.2%,为保民生防通胀、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是如何实现的呢?
粮食生产稳定向好
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相关资料图)
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向好,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夏粮早稻已经丰收到手。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早稻产量562.5亿斤 ,比上年增加2.1亿斤。
秋粮有望再获丰收。今年东北、黄淮海、西北地区光温水匹配较好,秋粮长势是近几年最好的,南方高温干旱影响总体有限。目前,秋粮收获近九成。
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今年,启动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扩大粮豆轮作规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超过1500万亩,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夏收油菜籽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呈稳产态势。
秋冬种进展总体顺利。冬小麦播种过八成,冬油菜播种过七成。
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好形势为何来之不易?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的挑战,实现了夏粮、早稻增产,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这样的好形势来之不易。那么,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跟往年相比较,今年的不利因素异常多,但是我们仍然获得丰收。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中央首次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扩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5亿元,先后下拨400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形成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
各地全力抗涝抢播、千方百计稳住冬小麦面积,扩种春小麦,夏粮面积继续恢复性增长。早稻、秋粮面积也稳中有增。在关键时间节点,中央财政安排70多亿元支持小麦促壮稳产,安排100亿元支持秋粮抗击高温干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全国晚播的小麦大概有1亿多亩,占整个小麦的播种面积三分之一。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国家及时出台政策,把农业生产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超常规的、有力的措施,即使我们遇到不利的自然灾害,我们也能够夺取丰收。同样今年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出现了异常的旱情,我们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从全国来看,我们的秋粮丰收应该不成问题。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以来,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前三季度,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了2到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55%以上。累计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产品797.4亿元,有力带动了脱贫群众增收。
前三季度,全年就业帮扶任务全面完成。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做好脱贫人口稳岗拓岗转岗工作。9月底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68.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前三季度,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截至9月底,超过6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人员均已落实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可消除风险。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底线是如何牢牢守住的?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来之不易,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守住的底线之一。面对上半年很多不利的因素,这一底线是如何牢牢守住的?如何发现那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又如何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消除返贫风险?来听专家的解读。
专家表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增强,是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虽然上半年面对很多不利的因素,但是很多的脱贫农民他们都是自己要想办法,通过就业,通过发展产业。外地或者出不去,就在本地创业业,这是没有规模返贫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李国祥表示,各项帮扶措施,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各级政府都积极落实国家的部署,采取多种措施对我们的脱贫群众,特别是我们的一些有返贫风险的边缘户,实施帮扶政策措施。比如有一些边缘户,面对这种返贫风险的时候,我们提供公益的岗位,通过国家实施重大工程,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不断健全的监测帮扶机制,也及时消除了返贫风险。
前三季度我国农民收入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我国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
农产品加工业稳定发展。前三季度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9月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59.7%,为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745.1亿元,同比增长8.8%。乡村游、近郊游、周边游不断升温,乡村休闲旅游持续恢复。
在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下,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实际增长4.3%、增速快于GDP1.3个百分点、快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农民增收保持较好形势 “动力源”在哪?
今年以来,因疫情多点散发,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压力加大,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大幅推高农业生产成本等问题,都给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不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收入平稳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动力源”在哪?来听专家的解读。
专家表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动力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在乡村振兴产业方面,各个地方都采取积极的措施,抓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给农民创业提供机会,给农民就业,给农民增收,拓展空间。农民还可以通过入股,获得财产性的收益,今年农民增收保持持续较好的态势。
今年以来,大部分农产品价格行情较好,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经营收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对于农民来说,既丰产又丰收,所以说今年我们农民的增收形势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