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乡村图书馆前,年轻人在草坪上玩飞盘。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的兰花数字工厂。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相关资料图)

稻田方正,满眼绿意;房屋齐整,错落有致;村貌洁净,游客络绎不绝……走进浙江省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一幅现代化农村景象在眼前展开。

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在浙江省正式启动。20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千万工程”,不仅造就环境美、产业兴的各色乡村,更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有益启示。不少村民说,在“千万工程”带动下,村子环境美了,自家收入高了,生活幸福感更强了。

“千万工程”是如何改变乡村面貌和百姓生活的?本报记者日前走进浙江省多个开展“千万工程”的村庄,探寻现代乡村建设发展的中国经验。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开阔的大草坪上,架着几张露营帐篷。游客在帐篷下三两成群,或谈天说笑,或嬉闹游戏……夏日,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口好不热闹。草坪一侧,刻着“余村印象”的一幢新潮建筑拔地而起。“这是一座零碳建筑,可以靠光伏发电实现‘碳抵消’。”余村村支书汪玉成说。

这幢外形看似一把金钥匙的零碳建筑,前身是一座化工厂——因具备优质石灰岩资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发展起“石头经济”。开石矿、办水泥厂、搞化工,余村很快成了全县收入靠前的富裕村。

“卖石头”虽然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却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村民回忆,当时的余村,山成了“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晾晒在外的白衬衫,不出多久就染成了灰衬衫。

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2003年至2005年,余村相继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做起修复生态的大文章。

眼看山又绿了,水又清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余村村集体收入大跌,下一步该往哪儿走?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余村诞生,为这座小村庄的发展指明方向。

“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余村的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幸福靠山。”汪玉成说。通过复垦复绿、水库治理、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余村从粉尘漫天走向山清水秀,余村人也因此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环境饭。

今天行走在余村,青山环抱,满眼绿意。一排齐整民屋间,以木头作主要装饰的“两山文创阁”格外醒目。

葛军是这家店的主人。大学毕业后,他留在杭州工作。每次回家,他总能惊喜地发现村里有了新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环境越来越好了”。

2015年,葛军决定回村创业,主要销售手工艺竹制品和当地特产。后来,他在自家门前建起一座庭院,取名“两山文创阁”,村里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后,葛军又将其改造成了一间特色民宿,以自家收藏的奇石、所作的石头画为卖点,吸引了不少游客。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走向绿色发展的同时,余村更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迭代升级是关键。”汪玉成说。去年7月,余村启动了“全球合伙人”计划。来自全国多地的60余名青年来到余村,打造起乡村咖啡馆、文创店等新业态。越来越具“年轻范儿”的乡村,也引来更多客人。去年,余村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4万元。

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

“幸福生活由花儿创造”

“蕙兰叶片呈水晶状,大一点的品种大概是我手指的长度……”走进棠棣村共富工坊,一名主播手拿一株娇小的蕙兰种子,正在手机屏幕前直播带货。

种兰、做花木生意,是棠棣村的老传统。而从自家种植到产业化发展,棠棣村的花木致富路,要从生态治理说起。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屋门口都有露天粪坑,臭气熏天。”回想起从前的棠棣村,村民徐伟凤说,“我以前在城里做外贸生意,但一回村就不敢穿高跟鞋走路。下雨天,村路全是烂泥,晴天也是一地坑。”

2003年,“千万工程”在浙江启动,棠棣村由此搞起了环境整治:迁出村子里的两家印染厂、拆除露天粪坑、修理路面、修建路灯……2013年,这个曾经脏乱差的村子大转身,成功入选首届“浙江最美村庄”。

生态搞好了,经济咋发展?村里人首先想到了祖辈传下来的种花手艺。

“起初,我们主要靠‘大户带小户、一户带一户’的模式,带动村民把花木生意‘做大’。”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说,为了拉动花木种植实现产业化发展,村里把分散的土地置换集中起来,并利用起闲置厂房、大棚等资源,为花木产业发展留足空间。“配备好基础设施后,我们又通过招商引资来招引运营商,让专业人员带领村民把花木生意‘做强’,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瞄准“兰文化”,棠棣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漫步在被誉为“最美乡道”的兰泽路,各色花卉争相开放,香气四溢。村道串联起来的千亩花田,涵盖原先300余亩分散的丘陵山地。经过改造,这里根据季节变换种上了鲁冰花、向日葵、彩色水稻等品种,以农业景观吸引游客、聚合人气。

眼看村子越来越热闹,徐伟凤和丈夫放弃了原先的外贸业务,回到家乡干起了花木生意。“每到夏季,我们就专门回来种植培育,到了春秋季再出去搞销售,一次能往外发五六个车皮的绿化苗木。”徐伟凤说。

从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到享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如今的棠棣村已成为以花木交易为主导产业、以“兰文化”创新研学体验为新兴产业的特色旅游景区村,年接待培训超2.5万人次、游客超14万人次,直接创收700余万元,带动花木销售额增加10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真正实现了以花闻名、以花为业、因花致富。

穿着高跟鞋,徐伟凤正准备去对接新一季的花木订单,她笑着说:“咱的幸福生活由花儿创造!”

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

樟树底下来议事

施雪琴的家就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一条村道旁。顺着低矮的围墙往里看,庭院内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掩映着其后一栋两层小楼。

围墙为啥砌得这么矮?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这可是咱们村的特色。”

过去,小古城村家家户户都是高围墙,不仅裹紧自家院子,也成了竖在各家各户间的隔阂之墙:乡村景观被拦挡,各家各管各家事。

2018年,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党委决定先在钱三村民小组“试水”降低院墙。村干部带头召开户主会,邀请相关的30来户村民共同协商。议事地点,就在村口池塘边一棵樟树底下。

“降围墙安全吗?”“围墙太矮,家里不就‘一眼望尽’了吗?”……起初,面对“降围墙”的提议,不少村民并不买账。“我们只好挨家挨户做工作,由村里给大家装监控,告诉村民‘降围墙’是建设美丽乡村、改善村容村貌的长远账。”林国荣说。

施雪琴家是村里最早一批降围墙的村户,她说:“围墙降低之后,就想着把自家院子打扮漂亮些。后来,村民看到我家改造效果好,也陆陆续续开始降围墙。”最终,村里仅用了83天时间,就实现了钱三村民小组所有农户院墙从设计到拆降竣工。

1.2米的齐腰矮墙,不仅打通了村民们的“心墙”,更开发出小古城村的新面貌。行走在小古城村的村间小道,道路两侧低矮的围墙背后,各家民房齐整有致又各具特色:有的村民把自家庭院菜园打造成“共享菜园”,游客可以直接进院采摘;有的村民家挂起了民宿招牌,沿着院墙往里望,整洁漂亮的屋子就是“活广告”;还有的村民共享自家空闲车位,疏解旅游旺季的停车难题。

“‘共享停车’也是村民一起议出来的。”林国荣说,小古城村旅游越来越旺,但每逢节假日,车辆在村道上一堵就是好几里地。为此,村党委邀请小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有关代表,和村民一起共商共议。最终,通过村民共享车位、企业提供车位、闲置场所开发车位等法子,村里的停车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千万工程’带动下,小古城村从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到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再到着力做好乡村振兴,这其中每一步,我们都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林国荣说,20多年来,小古城村探索出“四议六步”的民主议事工作法,“四议”,即“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六步”,是以“提、议、决、干、督、评”为关键步骤。“现在,我们既保留着‘樟树下议事’的传统,也开发起线上议事模式,每个月固定在线上发布议题,村民参与商议、投票。”

共商共治,小古城村村民拧成一股绳,干成不少振兴乡村的大事:建起彩虹滑道,打造旅游乐园,发展露营产业……去年小古城村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760元。

什么是“千万工程”?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千万工程”建设进程

2003年至2010年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

2011年至2020年

“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2021年至今

“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千万工程”世界回响

2018年,“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

(本报记者 廖睿灵 综合新华社和本报报道)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6月15日   第 04 版)

责编:陈亚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