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现抵边自然村邮政普遍覆盖。去年11月30日,云南省2207个抵边自然村全部实现邮政服务覆盖,有效解决了农村邮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记者走进一个抵边自然村,记录这个边境小村邮政建设的生动实践,展现边疆地区兴边富民的新图景。
(资料图)
——编 者
远离家乡,最想念的味道是什么?在云南昆明上大学的李幸英说,那还得是家里腌的土腊肉。
李幸英的家在高黎贡山深处。这个叫赤耐乃村前村一组的小村庄,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称杆乡下辖的一个抵边自然村,山高路险,紧挨边境。
五年前,李幸英到州里上高中。为了让女儿尝到家乡的味道,李幸英的父母每隔个把月就要带上自家腌制的腊肉、酸木瓜,骑摩托车穿越26公里山路,到乡邮政所寄包裹,一趟至少1小时。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像前村一组这样的抵边自然村共有2207个,占全国的64%,村落分散,且绝大多数位于边远山区,交通闭塞。过去,这里的村民要想收寄快件,都得像李幸英家一样,跑到通邮的建制村或乡镇邮政所。
2022年3月,云南省开展抵边自然村邮政服务覆盖数据全面核查,结果显示,当时云南共有待通邮抵边自然村2148个,占全国的90%;如果把它们距所属乡镇邮政局所的单程距离加起来,超过4.1万公里。
当年7月,云南省邮政管理局和中国邮政云南省分公司联合出台方案,以怒江州泸水市48个村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264个村为试点单位,推进抵边自然村通邮工作。前村一组正是第一批试点村之一。
2022年10月,试点村实现全部通邮;同年11月30日,云南省2207个抵边自然村实现邮政服务全覆盖。
从26公里到家门口就能投递,近几年李幸英家收寄包裹越来越便利。“现在不光寄特产更方便,姑娘也常给我们老两口网购衣服和日用品。从沿海地区发货的包裹,三四天就能送到手上,再不用下山取了!”李幸英的妈妈兴奋地说。
邮路绵延,山乡巨变。
忆往昔——
赶骡马,过溜索,翻山跨河邮路艰辛
“唉咦!我是一个赶马的傈僳人啊!”唱起年轻时赶马的歌谣,克花益老人的思绪被拉回到几十年前。
山间铃响马帮来。奔腾咆哮的怒江水切割出一条狭长的天堑,两岸群峰雄峙,横亘千里。望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很长一段时间里,骡马车队是云南山区运输物资的主要方式。
克花益今年75岁,早年间曾在怒江的高山深谷里赶马运货,1970年正式成为称杆乡邮电所的邮递员,直到2005年退休。
“从前,邮件包裹从丽江运到怒江,要跨澜沧江,翻碧罗雪山,横渡怒江,再翻越高黎贡山,至少需要10天时间,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每年都有很多运货马匹累死在路上。”克花益回忆。
上世纪70年代的称杆乡邮电所,是建在怒江西岸半山腰的一处土瓦房,泥巴糊墙,屋顶漏雨。“为保护邮件包裹和报纸信件,我们就拿塑料布把包裹挡起来。”克花益说。
邮电所在怒江西岸,东岸的古登乡同样是克花益的投送区域。以前江面没有桥,若不想绕几小时山路,怒江之上的条条溜索,就是最快捷的跨江方式。
从一头溜到另一头,风从耳边呼呼过,怒江水在脚下奔涌。克花益告诉记者,每次过江他都把邮包紧紧地捆在腰上,防止峡谷横风吹跑邮件。
现任称杆乡邮政所所长的桑南才,1987年就到称杆乡当邮递员了,和克花益共同负责称杆乡所有村寨的邮件投递业务。
“村村寨寨很分散,没有公路,全靠双脚把邮件送到。”桑南才回忆,“我俩每人负责一条线路,每次出发带齐所有邮件报纸,每天要走30到40公里山路。晚上就歇在村子里,第二天睡醒继续去下个村子送件,6天才能送完所有件。”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如今怒江州已发生可喜变化:江上42对溜索改造成36座跨江桥梁,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已建成各类跨江桥梁140多座;怒江美丽公路连通沿线3个县市19个乡镇30余万群众,州内272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桑南才不用再徒步走山间小路,换成了摩托车投递。
从2019年开始,称杆乡邮政所将服务延伸到各个建制村,邮递员每周固定3班到村委会投收包裹。以前村一组所在的赤耐乃村为例,收寄包裹距离缩短了19公里。2021年,中国邮政云南省分公司新增投递人员386人,机动车122辆,投入资金7724万元,增加投递段道327条,实现建制村百分百直接通邮。
变化不只在云南。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补建了8440个乡镇邮政普遍服务局所,实现了邮政服务局所乡镇全覆盖,全国55.6万个建制村直接通邮。
看当下——
增人力,保投送,全通邮便利百姓生活
清早到达称杆乡邮政所,只见桑南才正在整理邮箱,里面有三个包裹两份报纸,一会儿要送到前不久刚通邮的抵边自然村。记者提出能否坐上摩托车跟他走一趟,桑南才笑道:“小伙子走嘛,山路陡可要扶好!”
峡谷的山风从耳边掠过,路顺着山势盘旋向上,“邮政绿”摩托车加足马力,壮美的怒江大峡谷渐渐到了脚下。行至半山腰,桑南才停下车,领着记者往山梁上的一条小道走。
路陡土滑,一侧是陡峭山崖,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以前大路没修通时,我们投递就走这种羊肠小道。”桑南才告诉记者,怒江的雨季时常伴随泥石流、塌方,那时候摩托车走不了大路,他和同事们还得扛起包裹重走这条山梁小道。
站在崖边,眺望山下,茫茫天地间,分布着几个倚山而建的小村子。“抵边自然村通邮,交通是第一难。”桑南才感慨。去年泸水市被确定为通邮试点后,称杆乡共有13个抵边自然村被纳入其中,大多分散在高山之上,村与村之间隔山架岭,有时明明就在山对面,却得绕上半天路。
重新上路行车,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了约1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前村一组。“我们这一路啊,到赤耐乃村村委会是19公里,再骑7公里,就到前村一组了。”桑南才说。
距离为何算得如此准确?“抵边自然村通邮,意味着投递距离变长,覆盖面积更大。只有把里程算清楚,才能准确算出需要增加多少人力投入。”桑南才告诉记者。
“从去年8月开始,我和公司运管人员几乎把泸水市所有乡镇跑了个遍,和当地邮递员一起实地勘察抵边自然村的线路、运营里程,记录道路情况。”中国邮政怒江州分公司副总经理仰国栋说,“拿称杆乡来说,增设13个抵边自然村投递点后,多出200公里里程,我们需要新招4个邮递员,才能保证每周3班的投送频率。”
在前村一组,桑南才把包裹送到服务点后,打电话通知村民小组组长七生益来收件。“一个抵边自然村邮政服务点,就能辐射周边几个村民小组。为节约时间,我们在每个村民小组都找了邮件转接负责人,每人每月补贴400到500元,由他们上门发放包裹。”桑南才说。
随着一项项工作推进到位,2022年10月1日,泸水市48个抵边自然村全部通邮;11月,怒江州356个抵边自然村陆续完成邮政服务覆盖。11月30日,随着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105个抵边自然村村民小组开展固定频次投递服务,云南省2207个抵边自然村全部实现邮政服务覆盖。
中国邮政怒江州分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和树才说:“这些抵边自然村的村干部、村民都非常支持我们工作。有的把村里的活动室、会议室腾出地方,还有些村民把自家小卖铺腾出一个货架,专门用来临时存放邮件包裹。”
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国邮政云南省分公司在全省抵边自然村共投递包裹6.7万多件,报纸5.1万多份,揽收邮件6759件。这些数字背后,是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边疆百姓更便捷的生活。
谋长远——
通5G,开直播,新邮路助农产品“飞”出深山
“家人们快来看,我手里的核桃、草果,都是我们怒江纯天然的农产品嘞!”38岁的村民李方文是前村一组的直播网红,直播间搭在自家阳台,背景是美丽的大山。不远处,一座信号塔矗立山坡,流畅的信号让直播没有丝毫卡顿。
中国铁塔怒江州分公司泸水区域经理和东昌告诉记者,前村一组的这座信号塔目前有三家运营商的4G信号,移动5G(700M)网络升级工程正在施工中,预计5月底完成部署。“截至2022年底,怒江的边境线上共建成78个通信基站,18个沿边乡镇79个行政村完成4G网络100%覆盖,5G网络覆盖率达76%,剩余未覆盖行政村将在今年内完成5G网络建设。”和东昌说。
忙完一场直播,李方文告诉记者,除了自家种的农产品,附近村民也会委托他售卖。“平均每个星期我要寄20个包裹,一年下来得有千把件。”李方文说,“从去年10月开始,邮政服务通到我们家门口,桑大哥和另一个邮递员杨小飞每周3次定期来收件,我也能把更多时间放在田间管理和直播运营上。”
“整个称杆乡,不少村民经营着自己的网店和自媒体账号,通过网络推介大山里丰富的农产品,通邮后他们更方便了。”杨小飞告诉记者。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完善,给乡村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我们在邮政公司的直播账号上开展助农直播,专卖农户的特色农产品,每场直播平均有200到300单的交易量,所有的收益都会给到农户。”仰国栋介绍,中国邮政还通过“邮乐购”等自营电商平台,把农产品变成农商品,从大山深处走向全国。
除了销售端有了新渠道,畅通的邮路也给村民带来不少新鲜消费品。
年轻帅气的李南新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他告诉记者,自己身上的衣服和鞋子都是网上买的,便宜又时尚;村民二华妞也说,自己喜欢在网上买衣服和化妆品。
赤耐乃村村委会副主任唐玉珍最近走访时发现,通过网购生产用品,村民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不少。
“有村民在网上购买玉米新品种,产量相较老品种提高不少。”唐玉珍说,“村民们采购的饲料粉碎机,也顺着邮路直接寄到手中,村里200多户养殖户都用上了新设备。”
李幸英的哥哥李幸福是前村幼儿园的老师,幼儿园共有26个孩子就读。他告诉记者:“孩子们喜欢做手工,前段时间我网购了美工用品,拆包裹时孩子们都乐坏了,一起看着网上视频教程学手工。边境小村虽远,如今也和外面的世界紧紧连在了一起。”(记者 沈靖然)
本期统筹:邓剑洋
版式设计:蔡华伟
《人民日报》(2023年05月04日06版)
责编:秦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