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危急,时不我待。即使是基层医生,责任也重于泰山。”今年寒假的志愿服务结束时,云南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李京蔓写下了这句话。
(资料图)
李京蔓是团云南省开远市委“返乡大学生医疗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之一。与往年不同,团开远市委在2023年的大学生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专门组织了一支以医学专业为主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24名医疗志愿者经培训后,分别前往开远市8家基层医疗机构和1家村卫生所开展服务。
“受疫情的影响,医疗机构承担起了远超之前的诊疗压力,特别是在基层,针对特殊人群的防护压力越来越大。”参与志愿服务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李卓纹说。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罗杨对此深有同感。虽然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但罗杨多次参与学校的核酸检测服务,协助医务人员提高采样效率。这个寒假,她报名前往乐白道卫生院旧寨村卫生室服务。
当参与到卫生室的工作后,罗杨才知道,乡村医生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琐。
她跟随医生对患者进行家访,在医生的指导下,询问重点人群的身体状况,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测量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定期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打电话随访,发现有状况就报告医生。由于是农忙时期,不少老年人的电话经常打不通,罗杨就一次次地打,直到打通为止,确保每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实时更新。
除了老年人,医生还要关注社区内婴幼儿和儿童的疫苗接种。在医生的安排下,罗杨给年轻父母打电话,提醒他们带儿童接种相关疫苗。有些新手父母不了解疫苗接种,医生就会详细解释;如果儿童生病,医生会对年轻父母进行居家用药指导。
在近1个月的服务中,罗杨通过记录门诊日志、信息数据登记、随访等工作,对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她发现,卫生所虽小,但每天药房的温度、湿度都要严格把控,并按时登记。
“这一切都让我更加感受到,基层医生是人民健康的第一‘守门人’。”罗杨说。
参加医疗志愿服务队,也让志愿者真切感受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压力。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学生师珑瑛在开远市妇幼保健院一楼的向导台服务。导台服务要站着回答不同人的咨询,实在太累了她会坐下,但带她的老师从不坐下,说这是自己的工作,已经习惯了。
在大庄卫生院服务的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生高娅仙,负责挂号指引、方向指引、搀扶老年人等工作。看着患者着急、期待的眼神,高娅仙深深感到,“你的手一指,就是责任。否则患者可能因为你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白跑冤枉路,耽误了宝贵的就诊时间”。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李诗杨在开远市人民医院CT室服务。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为进行CT检查的患者摆放体位,以及操作电脑进行检查。有时遇到行动不便的患者,他需要和其他医护人员或家属一起提起床单把患者放在检查床上,“这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
不过参加此次志愿服务,大学生们深感“收获远比付出的多”。
一次,李诗杨用手机打字告诉一名聋哑患者如何拿检查结果后,这名患者用手语向他说“谢谢”。“突然间,我仿佛看见一束光。”李诗杨说。
作为中医学生,在开远市中医医院服务的临床实践中,李卓纹看到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的作用,看到了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上的综合运用,看到了患者逐渐好转……“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深刻的认同感,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也有了更坚定的信念。”李卓纹说。
罗杨所在的村卫生室也为患者提供中医理疗,她从中学到了一些穴位和理疗的知识。看到很多患者因疼痛而扭曲的脸庞,在医生的治疗下变得舒展开来,罗杨说,自己不由地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心中对医生的敬仰也更深了”。
在李卓纹看来,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大大减少,“但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使很多经验不能从教科书上学到,患者的情况随时在变化”。而这次实践活动给了他们一次难得的机会,正如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的志愿者王首俊所说,志愿服务中学到的东西比书本更让人印象深刻,“临床实践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奇妙,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团云南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返乡大学生医疗志愿者服务队,是云南共青团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组织的第一支专业服务队。在不久前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提升乡村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是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他们指出,目前“医防融合”是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体现,其中,稳定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十分重要。返乡大学生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春节前后基层一线医疗机构人员的紧张现状,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专业平台,“术业有专攻”使得“返家乡”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目前,团开远市委已与开远市卫健局达成共识,通过组建返乡大学生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为基层医疗机构输入新鲜血液。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医学专业大学生,将被列为医疗机构招聘时优先录用的人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张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