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继续介绍清朝重臣于敏中,上回说过,他因为对朝廷有功,成为乾隆朝执政时间最长的汉臣。但是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出现过5次重大错误(甚至是犯罪),其中2次在身前就被发现,3次是其死后才被发现的,但是,乾隆皇帝都给予赦免了。
于敏中画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下面要说的是:乾隆帝为何屡次赦免于敏中的过错?于敏中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一。状元入仕,用机智与才华得宠爱
能够屡次被皇上赦免,首先是源于于敏中才华横溢。他出身于望族,从小读书认真刻苦,23岁就高中状元。他不仅文武知识兼备,还能熟练掌握汉、满、蒙、梵多种语言文字。
其次,于敏中工作踏实认真。在基层工作时(去山东、浙江当学政),他为朝廷选拔人才、建修学宫、革除积弊,受到了民众的赞誉。当内阁大学士刘统勋(刘墉的父亲)认为:组织编写《四库全书》不是政务要事时,于敏中力排异议,据理力争,认为此事“合我朝文治天下之大计,应予纳用”。乾隆皇帝亦认为“真合朕意”,并命于敏中为《四库全书》正总裁,主持其事。
接着,于敏中在办理其他军政要事的同时,同样十分重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参与编写此书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下,花费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为朝廷及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宝藏。
《钦定四库全书》原本
再有,于敏中用他超强的记忆,赢得了乾隆的倚重。因乾隆帝平时作文赋诗,常常是即兴而为,事先并无草稿。当每次在皇帝吟诵之后,于敏中便默记于心,然后再恭恭敬敬誊抄出来,其结果都是一字不差。
最后,于敏中还是文武双全之才。如在乾隆四十一年(1778年),他出谋策划,为平定大小金川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许多军事将领所佩服。也让乾隆帝刮目相看。
清朝军机处照片
于敏中的各方面出色表现,赢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与重用,他先后被升迁为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还给于敏中赏戴双眼花翎,赐穿黄马褂,并将其画像挂于紫光阁。死后还被祀入贤良祠。
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巡幸在外(曾四次跟随乾隆下江南),于敏中都是那位在御前形影不离的、最显眼的人物。甚至朝中的许多重要决策,乾隆就是采纳他的意见作出的,于敏中俨然成为乾隆朝执政时间最长的汉臣。
二.5次犯错,都被赦免
现在进入本文的主题:于敏中一生中犯了哪5次过错?又都是因为什么原因乾隆帝给予赦免了?
第1次:刚当上兵部侍郎,成为乾隆帝面前红人的于敏中。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的三年时间内,不幸先后遭遇父亲、嗣父(曾过继之父)、生母相继亡故的惨景。于敏中只好戴丧办丧。为了早日返回朝廷,他向朝廷隐瞒了丧母一事。
此事被御史知道后,立即疏劾于敏中将“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赴官。”(古代为亲人守节是天大的事)于敏中却申辩说,在六部任职的大臣与保卫边疆的将士没有两样,不应该为家事而影响国家大事。
乾隆皇帝画像
乾隆帝当时因为于敏中担任要职,而且不可替代,所以从爱惜文才角度出发,原谅了他的这次过失,反而斥责御史“污人名节,不无过当”。并于当年年底,晋升于敏中为户部侍郎。
第2次:乾隆三十九年(1776年),因泄露乾隆帝朱批的宫内太监高云从,被抓后招供,于敏中曾向他问及乾隆帝的密谈内容,另外还恳求于敏中帮自己打官司。
乾隆帝听说后非常恼火。于敏中赶紧自责认罪,说确有此事,而自己确实没有答应。但不立即据实参奏,实属大错。乾隆帝严厉谴责道:于敏中每日都在朕的身边,为什么他还要向宫内太监探听有关消息呢?后来刑部判于敏中革职。
乾隆帝可能是当时确实已经离不开于敏中了,所以又亲自下诏书对他从宽处理,并仍然将他继续留任。
于敏中像
这是于敏中在世时被发现的二次错误,谁知他死后,又被发现了三项大错,我们来看看乾隆又是怎样处理的。
第3、4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于敏中(已于1780年1月14日逝世)的孙子于德裕到官府控告其堂叔于时和侵吞其祖父在京的资产,并于本年三月已转移回了金坛。
乾隆帝十分重视,传谕江苏巡抚吴坛立即亲赴金坛,查明于时和所占于敏中原籍家产。查办的结果令人震惊,生前素有廉直之名的于敏中,其京中及原籍家产竟值银二百万两。
乾隆帝十分恼怒,认为于敏中巨额遗产“非得之以正者”。但为了保全于敏中的名节,就让办案大臣不必去追究于敏中生前之罪了。
紧接着,苏松粮道章攀桂私下为于敏中营造花园的事情又被发觉。乾隆帝却认为,于敏中受地方官员的逢迎,应是情理中事,既然他已经去世,就不必再追究了,结果仅仅将章攀桂革职处理。
于敏中书法
第5次: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浙江巡抚王亶望、陕甘总督勒尔谨及甘肃通省官员在捐监折收之中的贪污大案败露。王亶望贪污案处理之后,乾隆便立刻觉察出,酿成这起空前巨案的元凶还不是王亶望,而是不久前故去的于敏中。
第二年,当杀掉了最后一批甘省贪官后,乾隆帝颁布了一道洋洋千言的谕旨,指责了于敏中当时管理户部,是王亶望的顶头上司,曾经为他掩饰欺骗朕,才造成王亶望越陷越深。
但后来乾隆又话锋一转,说于敏中“宣年力久,且已身故”,“朕不忍追治其罪”!这一道经过精心推敲的谕旨,再一次将于敏中的罪责轻描淡写地遮掩了过去。
直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一天,乾隆帝在把玩古董时,从一件明朝嘉靖年间的古瓷上触动了情思。他由嘉靖皇帝的昏庸想到奸臣严嵩的专权,又由严嵩而想起了于敏中。
此次,乾隆终于忍无可忍了,他颁发谕旨,指责于敏中借着皇帝恩宠,招权纳贿,并联系甘省贪污大案,推断于敏中拥有大权后,成为王亶望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后台。于是,愤怒地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以儆效尤。
总之,清朝重臣于敏中,曾经出现过5次重大错误(甚至是犯罪),其中2次在身前就被发现,3次是其死后才被发现的,但是,乾隆皇帝都给予赦免了。
于敏中
这是因为乾隆看重于敏中的功劳,而原谅了他的罪过,直至最后忍无可忍才在事后给予处罚。于敏中的经历给我们的启发是:为国家与人民建立功勋是公民的本分,领导的赏识或者包容是对自己的信任、成绩的肯定。不应该成为自己放松思想,或者犯错误及隐瞒罪过的理由与借口。我们应该洁身自好、襟怀坦白,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