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闽江口城市群

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供水短缺问题


(资料图片)

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

(“一闸三线”)工程应运而生

该工程由大樟溪莒口水闸

竹岐至大樟溪引水线路

大樟溪至福清、平潭输水线路

和大樟溪至福州、长乐输水线路组成

“一闸三线”工程

是列入国家172项

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

引水规模、实施难度之大

均堪称福建省之最

要建设这样一项

关乎一方百姓安全用水的民生工程

谈何容易?

这项工程的背后

又有哪些亮点和难点?

一起来看看

NO.1

仿自然过鱼通道

在“一闸三线”工程中

有一条通道

是为了一群

特殊的“客人”准备的

这群鱼儿一定想不到

它们此趟以“滑梯游戏”开始的旅程

对提高大樟溪水体净化能力、

维护生物多样性

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林凯航 摄

这条通道是什么?

这条长达1373米的通道名为仿自然过鱼通道,是福建省首条鱼道。鱼道包括高、低进口,过鱼通道,汇合池,防洪闸,出口,观察室和采样室等,以及必要的补水设施和进口接底设施。

由于省内没有相关工程可以参考,项目还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外地进行考察,并专门进行科研实验,在估算大樟溪鱼群洄游能承受的坡度后,对鱼道进行了设计。该工程曾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为什么要在“一闸三线”工程中

建设这样一条通道?

从环评角度来看,“一闸三线”工程莒口拦河闸的建设运行会阻隔鱼类的洄游通道,对鱼类等水生生物及水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根据我国法律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须修建过鱼设施,帮助受到阻隔的鱼类顺利上行或下行通过闸坝,到达其繁殖地、索饵场或越冬场等重要生活史场所,以减缓工程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这项过鱼设施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第一,保留洄游鱼类洄游通道。针对工程影响河段中具有显著洄游特征的鱼类,本过鱼设施的保护目的是保障其洄游通道畅通,保护鱼类生活史的完整性。

第二,促进坝上坝下群体交流。拦河闸建成后,过鱼设施可使鱼类有效生境面积得到扩大,有利于鱼类种群的增长。对于定居性和小范围迁移鱼类,本工程的保护目的是保证闸上闸下之间的鱼类群体交流。

NO.2

东瀚隧洞

在“一闸三线”工程中

有一处地质情况极为复杂

施工安全风险大

需要重点管控的特长隧洞

——东瀚隧洞

“一闸三线”工程分为

六个土建标建设

土建五标主要负责

福清石溪至东瀚输水线路建设

总长32.582千米

是大樟溪至平潭输水线

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内容就包含了东瀚隧洞

东瀚隧洞全长4423米

是福清输水管道与海坛海峡跨海管道

衔接的重要节点

共下穿4座山丘

这项工程难在何处?

第一,地质复杂。其中,隧洞中部存在847米长的浅埋暗挖复杂地质段,平均埋深约25米,是隧洞施工中极为困难的部分。

第二,气候影响。由于东瀚隧洞靠近海边,地处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受海风倒灌压制影响,导致洞内抽排烟困难,施工作业耗时大大增长。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项目组经多方共同探讨、方案比选和技术攻关,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通风竖井等方式,开创性采用了垂直通风竖井技术,从地面垂直打设3个通风竖井,以加快爆破后抽排炮烟速度,保障洞内施工空气质量。

“这3个竖井最早是通风口,其后是二衬砼下料口,再后来是灌浆下料口,‘一口多用’,对比常规施工方案,东瀚隧洞关键线路工期总量缩短了五分之二。”福州水务平潭引水开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程玉泉介绍。

NO.3

跨乌龙江

在“一闸三线”工程漫长的建设期中

技术突破还有很多

如城门5#-4#曲线硬岩顶管项目

建设过程艰难,疑难问题众多

施工难度之大堪称全国之最

它是平潭及闽江水资源配置工程

第3标段建设项目之一

全长1137.679米

也是国内首条

硬岩曲线穿江复杂地层钢顶管

没有可参照类似工程案例

也无经验可寻

此工程施工的重难点有哪些?

该段顶管穿越中砂层长度国内罕见

超长距离+曲线+硬岩

该项目面临的多个技术难题

让修建过程注定困难重重

项目经理艾慧介绍,其中一个难题就是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测量导向,同时,超长距离顶管,管道口径又很大,顶力控制难度大,需要合理运用触变泥浆减阻技术、中继间顶进技术,确保主顶最大顶力不超工作井允许承受的最大顶力设计值。此外,还有顶管机的姿态控制难度大、长距离顶管施工综合性强、硬岩顶进设备刀具磨损检测及更换的安全保障风险高、岩石强度高导致刀具磨损严重……“十多个难题,我们一一攻破。但每天只能顶进1米左右,用‘绣花’功夫向前突破。”艾慧说。

怎么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以城门支线5号至4号超长距离曲线硬岩顶管为研究对象,结合城门4号至3号超长距离中砂层顶管,长乐支线下穿高铁、高速、国道,金水湖支线沉井岩层下沉等工程技术特点,依托集团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中心,并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强化科技创新,破解施工中遇到的难题。”艾慧介绍。

项目部采用井周工法桩加固、井顶精准配重、井底定点爆破和不排水绞吸等联动举措,完成了大型沉井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沉降;创新采用三道止水橡胶板及两道空腔内注膨润土固态泥浆止水技术,实现了顶管顺利始发;自主研发偏酸性泥水分离固化技术,保证了顶管有效顶进;设立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顶管实时受控;开发基于BIM微盾构施工辅助管理系统,实现了顶管可视化预演。

不仅如此,项目部对该段顶管从专项方案、地质复勘、顶管机设计、顶管顶进、监测及进出洞等各环节都经过详细分析、论证,并采用了许多有别于常规顶管的关键技术。

饮水思源

当思来之不易

感恩在工程背后默默付出的

移民群众与各参建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