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虽然是行宫,但皇家规制一点没差。它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在紫禁城里都有相应的映射。比如,皇帝在山庄的时候,澹泊敬诚殿就是太和殿,四知书屋就是保和殿,而烟波致爽殿就是皇帝的寝宫乾清宫。

烟波致爽,多好听的名字。这名字是康熙起的,而且把它列为避暑山庄景色之首。足见康熙帝对它的喜爱。以个人的眼光,这大殿除了距离水面近些,也并不是多么美不胜收的景色。也许,康熙帝在夏日见了湖水泛起的水雾笼罩大殿,初升的阳光照在水雾引起的眩光。我去的是冬日,未见“烟波”。

烟波致爽殿作为皇帝的寝宫,见证了康熙、乾隆祖孙两代皇帝的意气风发,也见证了嘉庆、咸丰祖孙两代皇帝的“倒霉”,都驾崩在这座大殿的西暖阁那件寝室。尤其是咸丰,他在《北京条约》上签下的那个“准”以及他驾崩后慈禧在此筹划并发动的辛酉政变,都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势。


(相关资料图)

四知书屋后的这个看着有点普通的门,区分开前朝后寝。它的功能类似于紫禁城里的乾清门。

没有紫禁城乾清门那么复杂,但为了强调它的“功能”——后妃不能走出这个院子、大臣无宣召不能进入后院,这道门设了两个门框。

这座大殿,标准的宫殿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烟波致爽殿,皇帝在避暑山庄的寝宫。康熙将这里列为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一景,给起了“烟波致爽”这么雅致的名字。但在冬日里,这就是普通的皇家殿宇,景致没多精致,但里面发生的故事是足以影响近代中国的走势。

烟波致爽殿明间的陈设。“烟波致爽”是康熙的字,对联是乾隆的字。

这里面的陈设肯定不是原状。民国的时候,避暑山庄里的文物就被调回北京大部分。那部分文物很多跟着紫禁城里的文物一起南迁,最后在南京、在北京、在台北都未可知。现在的陈设顶多都是重新调拨回来的。

清末,这个穿衣镜肯定比它的紫檀框值钱,现在紫檀框不知道比镜子价值高出多少倍。也就是,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东两间东面设炕和座。咸丰身体不好,这里除了与后妃闲话,也是和大臣议事的地方。

避暑山庄里的家具陈设那也是皇家气派,仅次于紫禁城的。

咸丰虽然是跑到这里避难的,但排场不差,他给自己的逃跑起名“北狩”。可惜,还哪有祖先的威势。

烟波致爽殿里的陈设。

西次间为佛堂。

西暖阁为皇帝卧室。卧室看着不大,设南北炕,康熙、乾隆、嘉庆、咸丰曾在这里住过。嘉庆、咸丰都是驾崩在北炕。南炕,咸丰在《北京条约》上写下了“准”。

咸丰也算用心良苦,为了自己六岁的儿子能坐稳江山进行了精心安排:为了防再产生多尔衮而不用自己的各位弟弟;为了防止权臣鳌拜那样人物的产生,他用了八个顾命大臣;为了防止大臣专权和太后专权,他让两者互相牵制。可惜,他的所有谋划,都在几个月后的辛酉政变中化为乌有。

民间流传的慈禧听墙根就是发生在这里。这是烟波致爽殿的后身。它也比较奇怪,中式建筑讲究对称,它却西侧、也就是皇帝卧室这一侧,它北面多了一面墙,内层是木板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夹层。传说,慈禧就是鬼鬼祟祟地进了夹层,听到了八大臣建议咸丰学汉武帝去母留子。

应了那句歌词“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姑且听之。之前,清朝严格地后妃不干政。八大臣做梦都想不到他们八个对付不了一个29岁的寡妇。

但事实是,慈禧从此崛起,开始了她长达半个世纪的呼风唤雨。

推荐内容